自民国创造,独夫袁氏作孽作恶,迄今一年,擅屠操刀,杀人如草;幽、蓟冤鬼,无帝可诉。……况辱国失地,蒙边夷亡;四维不张,奸回充斥。上穷碧落,下极黄昏;新造共和,固不知今安在也?独夫祸心愈固,天道愈晦;雷霆之威,震震斯发。普国以内,同起伐罪之师。
衲等虽托身世外,然宗国兴亡,岂无责耶?今直告尔:甘为元凶,不恤兵连祸结,涂炭生灵,即衲等虽以言善习静为怀,亦将起而褫尔之魄!尔谛听之。
宋教仁遭暗杀,文人苏和尚持钵而起,书生任鸿年悲痛绝望,选择了在西湖边投井自杀。1947年10月25日,一个阴霾的日子,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和“中国科学社”的老友任鸿隽步行来到白云庵即月下老人祠遗址。他当天的日记中说,任鸿年就是任鸿隽的弟弟,当年只有24岁,因宋教仁之死,“觉中国之无望,于烟霞洞旁投井而死,革命同志为之葬于白云庵旁。此卅年前事,迄今墓地旁野草丛生。月下老人寺既废,寺僧亦不能照顾矣……”(在任鸿隽的记忆中,他弟弟“发愤投葛洪井死”。)
又是两个30年过去了,任鸿年之墓早已无处寻觅。中国有重官的传统,西湖边上那些达官贵人乃至红粉佳人的墓都纷纷重建,比如王文韶、陈夔龙等明清做过大官的故居、墓穴都成了新景点,“慕才亭”中虚拟的苏小小墓更是成了芸芸游客“摸财”的去处。而像任鸿年这样的志士注定了被淡忘,甚至被彻底遗忘。宋教仁是谁?今天的许多红男绿女尚且一无所知,何况任鸿年、苏曼殊。
本文主要参考书目:
1.《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2.徐血儿等编,《宋教仁血案》,岳麓书社,1986年版。
3.徐血儿等,《宋渔父》,民立报馆,1913年版影印本,上海书店,“民国丛书”第三编之84
4.吴相湘,《宋教仁传》,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5.苏曼殊著、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影印本),中国书店,1985年版。
6.《竺可桢日记》,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898年的春天,19岁的安徽秀才陈独秀进入杭州求是书院,功课有英文、法文、天文学、造船学。没有多久,他即因反清言论受到追捕,逃往南京。1909年底,他再到杭州,在浙江陆军小学当了两年国文、史地教员,与马一浮、谢无量、沈尹默、刘季平等徜徉山水,诗酒往还。几年以后,他在上海手创《青年》(《新青年》)杂志,或许包括他本人在内都没有想到一本民刊竟能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改写了历史。在摆脱“衰世”的努力中,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把那个时代叫做“五四时代”,或者干脆叫做“《新青年》时代”。陈独秀唱的不是独角戏,他也不是这方小小舞台上的唯一主角;《新青年》更不是一花独放,但他无疑是当时引领潮流的人物;《新青年》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的杂志,许多新人物都在这个小杂志上破土而出,进入历史的视野:胡适、鲁迅、周作人、陶孟和、高一涵、李大钊、吴虞、傅斯年、钱玄同、刘半农……他们的名字是读者所熟悉的。
在近代中国思想界,梁启超是一个引领风潮、造成时势的新人物,从《时务报》到《清议报》《新民丛报》,他以带有感情的笔锋风靡了一个古老民族,直到“五四”之前无人可以代替,辛亥革命后围绕在他身边的张君劢、张东荪、蒋百里、蓝公武等一批知识分子,也都代表了当时最优秀的一群人。这个群体在“五四”时代仍非常活跃,他们主办的《时事新报》《晨报》等报刊,永远留在那一代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