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3)

【16】《致章廷谦》(1927年5月15日),载《鲁迅全集》,第十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17、29、30、31、32、37、38、39】《顾颉刚致胡适》,载《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

【18、21】李济《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观念及几件重要工作的回顾》,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所长纪念特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1年出版。

【19】《傅斯年致蔡元培》(1928年1月28日),转引自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载《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册,杜正胜、王泛森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出版。

【20】1928年11月14日《傅斯年致陈寅恪》,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傅斯年档案》。信中说:“此研究所本是无中生有,凡办一事,先骑上虎背,自然成功。”

【22】蔡元培《国立中央研究院工作报告》(1929年3月15日),收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十七年度总报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

【23、28】《致胡适》,载《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25、34】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载《新学术之路》,上册,杜正胜、王泛森主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出版。

【27】《顾颉刚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出版。见1928年4月篇末之《记本月二十九日晚事》。是日晚上,顾颉刚偕容肇祖到傅斯年住处,讨论研究所事,顾、傅二人意见相左,爆发口角。1973年7月,顾始补记当时双方冲突之原委。

【33】《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四十二册,耿云志主编,黄山书社1994年出版。

【35】顾颉刚《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载《我与〈古史辨〉》,顾颉刚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事在1929年3月14日,顾颉刚脱离了中山大学,到宁、沪数日,当时胡适是上海中国公学的校长,顾在沪时顺道访胡。(见《顾颉刚年谱》,顾潮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36、41、42】《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顾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40】《致冯友兰、罗家伦、杨振声》,载《傅斯年全集》,第七卷,欧阳哲生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原信未署年代,编者据函中内容推断为民国十八年(1929)不确,应为1928年。信中涉李济、杨振声等人。李于1929年春已赴安阳发掘,杨于1929年夏,作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到青岛参加筹备会议并筹建青岛大学,不在清华。

【44、73】《清华国学研究院史话》,孙敦恒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45】杨步伟《四年的清华园》,载《传记文学》,第七卷,第四期;第八卷,第一期(1965年10月、1966年1月)。

【47、66、72】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载《传记文学》,第十六卷,第三期,1970年3月。

【48】《谈陈寅恪》,俞大维等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年出版。

【49】此前,伯希和前来中国西部考察,曾把敦煌藏经洞的经卷运出国外,引起了中国人愤怒。但作为汉学家的他在中国期间,仍受学术界人士尊敬,曾在傅斯年的帮助下,于1935年到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现场等地作过考察。

【50】《陈封怀回忆录》(未刊稿),转引自《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蒋天枢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此回忆录由陈封怀口述,陈小从笔录于1980年春初。

【51】陈寅恪《与妹书》(节录),转引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陈美延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出版。俞曲园,即清末国学大师俞樾,字荫甫,因在苏州造了个园宅叫曲园,故号曲园。俞樾的曾孙即红学家俞平伯。

【52】智效民《陈寅恪是否获得过博士学位?》,载《往事知多少》,智效民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53】《问学谏往录》,萧公权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2年1月出版。

【54】《胡适杂忆》,唐德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55】王世民《傅斯年与夏鼐》,载《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布占祥、马亮宽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