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城市化浪潮
严格来讲,中国有两次城市化的浪潮,第一次在清末民国,第二次是改革开放至今。第一次城市化浪潮相对来说比较缓和,第二次城市化浪潮显然来势凶猛。如今中国各大沿海城市都存在着大量流动人口,农民进城这个趋势势不可挡,并且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程度,这是无论未来施用何种政策都回不去的定局。
中国这两次城市化浪潮,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相比,稍有不同。无论是欧洲国家从封建制走向资本主义的城市化,还是拉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受人诟病的城市化,都与中国当年及今天的城市化有所不同。中国城市化的特色是与传统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农村实际上是一个双重网络的社会,第一重为社会网络,即宗族乡社之间血缘的邻里网络;第二重为市场网络,即由城及乡的集市贸易网络。这个双重网络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特色,并且与农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一个农民的全部生产生活必须依赖他的宗亲网络,在民间互助的社会里完成;而他输出的产品则要通过集市贸易的网络完成;平日里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香火会、戏班娱乐也需要一个集体代为组织,基本上没有一个农民能够逃出这个网络。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存在这个网络。上海是第一轮城市化浪潮中的一个典型:从1860年的一个小县城,摇身变成为1920年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成了当时仅次于东京的远东摩登大都市。在这个瞬间膨胀的城市里,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很多都是从农村出来的。
研究清末民初的上海,会发现上海的职业很奇特,是分层、分地域,而且分亲族的。比方当时的宁波人就是钱庄的化身,相当一部分钱庄老板和学徒都是宁波人;澡堂和理发店等服务行业是扬州和镇江人开办的;扛包和拉车的则是苏北人。不难发现,原来农村的网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平移到了城里,并按照原来的网络进行了城市化。这个平移的好处是,农村人进入城市生活时能够有一个缓冲带,不会因为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而感到无助,还能够依靠原有的网络实现互助。比方说法租界扩张的时候,法国人以“妨碍公共卫生”之名禁止市民在公所门口停放棺材,民众就敢抗议,敢跟外国人打,他们背后依靠的就是乡村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