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沧海的蝴蝶——朱淑真·《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宋代的女子,比如画本里的朱淑真,在民间评词弹唱的曲子里,她是一个吃得酸菜,咽得怒气,知书达理,清丽脱俗的小家碧玉。但是她与走江湖的民间女子不同,填词写曲,都有清雅、温暖的意味。

这个宋代画本里的俏女子,写春愁,明快处是花园朱楼,缠绵处是海棠红杏,笔调清新婉丽,即使是感伤,也有含蕴的魅力。古代写春愁的词人要么写得怡然自得,要么苦思不堪,连人儿也比花儿憔悴。朱淑真写春愁之明丽、闲雅,人在美景中的相思都是带着暖意的。翠眉儿紧蹙,花香暗暗地吹来,换了宋人那自我陶醉的词境,带着懒洋洋的暖。朱淑真的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风格。

词篇注重情境的铺写,“迟迟春日弄轻柔”,一个“弄”字写出了其中的闲意和可爱之处。第一句就标明了这是一篇暖色调的抒情词,不酸不苦,比书生将军们更有自在心。这情是“巧”,是“轻柔”的,而“迟迟”二字似乎也是戏谑的味道,但仍然不失温雅的格调。春日阳光轻轻地唤醒了人儿,开满鲜花的小径流动着芬芳的气息,扑在人的心里是痒痒的,甜甜的。

清光绪嘉惠堂刊本有朱淑真的情词,每一句都是能够用来在春天的阁楼里细细品读的。花间的幽栖居士,她的词果真是不拘一格,时而艳丽,时而华美,但不会让人感到雕琢,堆砌的繁复。

春和日丽,万千紫媚,朱淑真很善于这种情景的描绘,她能很恰当的掌握词篇铺叙,描绘的节奏、尺度,笔调明快无比,这是能够融情境与心事为一体的铺叙。在这个方面,朱淑真写春愁,已经不再流连于一味的伤情。

伤情,是宋人的一种特有艺术气质。它往往是在烛火温暖的案头,红袖添香,突然地陷入悲伤。看着春天的美景,蓦然莫名的心生怅惘。这种气质是与宋代的整体氛围和文化心理有关系的。这样的美有它的脆弱和风格。对于这个审美概念,宋代的女子用生命和青春演绎的故事,远比唐传奇,民间小说更为真挚生动。

清明之后,云朵萦绕着朱楼,景色不再如先前那样的美丽,有一种不堪回首的失意。但毕竟不是闲庭院落,到处是凄凉的色彩。春色刚刚褪去,午睡片刻,似乎就又回到那花香溢满的小径。词人仿佛是一身淡妆,穿山越岭,披星戴月,衣襟沾满山野的菊花香。

将词中之愁,花中之艳写得酸酸的,痒痒的,都是容易的事情。但是能写成一派生机的样子,清新婉丽,则是比较罕见的。这也是宋词的一个内在的沿袭,百千年来词人们似乎一提到春,就是愁和悲了。而再加上相思这样的主旨,写出来大多都是伤时感世。能够将春的愁,花的浓,云的淡写得轻巧洒脱,对于词人的立意能力和填词功底是一个考验。

明代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而另一位画家杜琼则认为“其笔意词语皆清婉”,简简单单的日常景象,到了她的笔下就凭空生出情致来,浓淡总相宜。可见朱淑真在艺术创作立意构思方面确实是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的。

“春光正好须风雨”,朱淑真原来也是有天真烂漫的一面。烂漫,这是古人拥抱春天的恣意、忘我。这样的审美角度,能拉近我们与宋人的心理距离。题写物貌,或者言辞传情,朱淑真体物写情,写花间之事,往日闲愁都有了清新的味道。时值春光明媚的时节,仿佛是雨后的新鲜味道,是春衣初试,风和烟暖的样子。午睡之时,恰临窗边,莺声袭来,已是清明之后。场景瞬间转换到了午后的窗阁,黄莺儿跳来跳去,吵醒了睡梦中的女子,让人觉得那“迟迟”的春,浓浓的云,缭绕着阁楼,迷人的景象是刚才睡梦中的畅游。这一点模糊之美和情境的转移,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余地。

人怜惜花的消瘦,而花儿却不知人的憔悴。

朱淑真的伤情,就是这样点到为止,给人留有艺术遐想的空间。若是宋代京都画本中那青衣怜怜的女子,她一梦醒来,看到的是繁花似锦,天地间的流云落在庭院阁楼、杨柳、海棠树上。

春之愁,是甜甜的,温暖的。朱淑真笔下的女子,或者说是她自己,在这个黄莺儿的鸣叫中从睡梦的世界醒来,醒来的愁,忘忧的梦,更衬托出这个女子的心灵是满怀喜悦的。即使这愁绪来临,恼人的光景唤起内心的点点迷茫,娇柔装束之态却是不曾见的。

花之影,莺之歌,这是富有情趣的画面。简单的白描手法,将女子的情思,心理都映照了出来。朱淑真将其内在的情感渲染在绿色杨柳和开满鲜花的小径上,人与花,花袭人,午睡梦醒,黄莺儿啼叫,上下阕词句中间有着很强的连贯性,内在的情感贯注,连绵不断,这就是春愁的本色,“轻柔的”,“萦绕的”,似清风,似云雾,久久不肯散去。没有过度的伤感,亦?见女子的暗自垂泪,春天逝去,轻快的心情似乎又回来了。回首处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荡漾着欢快愉悦的心情。这个女子在海棠树下的心事,却只能留给后人猜测,争论了。

在朱淑真的词里,这春是用来畅饮,用来醉,用来念的。词如淡酒,情如绿柳,到处是春色,是黄莺儿的吟唱。

朱淑真的“断肠词”已难寻觅,如今要读她的词,只好去寻清代的刻本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悟解这春之愁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