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手记:深入群众(2)

  
  “其他同志还有什么意见?”宦海淳提高了声音,问在座的人。
  
  他们附和道:“就按宦主任说的做。”
  
  他们走进第一生产队的打麦场。宦海淳绕着场转了转,见打麦场的四周有几个小麦垛,几个豆子、油茶籽、胡麻和大麦垛,麦垛上几个社员在翻垛。场中央,正在打场,七八个社员拿着鞭子,赶着几对牛和几匹马,拉着石头磙子,有气无力地在麦杆上沉闷地碾过。他们见了宦海淳,憨厚地笑着搭搭话。宦海淳就问队里的收成什么的,边走边和他们聊上几句。这时,潘明禄把队长带到他的跟前,他们握握手,走到一旁,在一个闲着的石头磙子上坐下来,少不了要叙叙乡情什么的,之后就问今年的收成怎么样,群众的口粮有没有问题之类的话。见队长犹犹豫豫的样子,潘明禄就对他说:“有什么话就说,宦主任又不是外人。”
  
  队长阴沉下脸来说道:“不瞒你说,这几年收成还算可以,可年年都有一些社员吃不饱肚子。到青黄不接的时候,生产队余粮里借一些,亲戚朋友帮一把,再就靠自留地里的那点青粮食过活了。赶粮食成熟了,也被青吃得差不多了,打不了几个粮食,来年还得这么过。今年收成明显不如往年,这些社员现在就开始为明年的生活发愁呢!”
  
  “想过没有,生产队准备怎么解决这部分社员的生活问题?”宦海淳问。
  
  “有啥办法呢。”队长望着宦海淳,壮着胆子说,“听说外头包产到户了,粮食多得吃不完。”队长试探性问,“我们这儿包不包呀?”
  
  “你说呢?”宦海淳问道。
  
  “听到这个消息,好些社员就等着要包呢。”队长委婉地说出了他的意见。
  
  有些社员听到他们说着包产到户的话,就放下手中的活,陆续围拢过来,宦海淳就这个话题和他们聊了起来。社员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宦海淳洗耳恭听这些议论,有赞成的,有犹豫不决的,也有反对的。他望着这些社员,心中暗自统计了一下,赞成的占大多数,犹豫不决的不多,反对的更少,他的心里渐渐有底了。
  
  他们又走访了几个劳动场所,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傍晚时分,队长安排宦海淳一行到一户社员家吃饭,户主被称作诸葛爸。进了门,诸葛爸一脸和气,他收起烟锅子,放到上墙的一长琴桌上(长条桌,当地人称琴桌,并非诸葛爸爱弹琴,或他家有弹琴的),就让着他们上炕。
  
  他们上了炕,诸葛爸从炕对面的面柜上搬过炕桌,放到炕上。诸葛婶子就端着一个馍馍盘子进来了。她放下盘子,宦海淳一看,是杂面的(实际上是豆面的)。宦海淳就是吃着这种面长大的,见着它,食欲大增(可能也是饿了)。炉子上的铝壶,已经沸腾,壶嘴里喷发出一股蒸气,壶盖跳动着,砰砰作响。诸葛婶子拿过几个玻璃杯子,放在炉子上,提起铝壶逐个沏满杯子,一个一个端到炕桌上。那是一种转茶,当地社员都叫茯茶,也是宦海淳喝惯了的。他说声“麻烦大婶”了,就端起茶杯,用嘴吹一吹,喝了一口,掰一块馍馍,吃一口,搅动舌头,品味着那带点苦涩的味儿,也品味着他有点久违了的生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