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大胆的怕不要命的(2)

吴王阖闾出师前,遭到大臣伍子胥的劝阻。伍子胥认为这时进攻越国,并不是最佳时机。然而阖闾亲率大军来了。给越国人的信息就是四个字:敌人来了。他们俨然一副要一口吞掉越国的劲头。

敌人二字,换言之就是困难、困境、危难。

如果这困难并没想象中的强大呢?不经意地放大困难,这是人类心理弱点。

那么,吴国将士果真如此凶悍吗?这是勾践面临的问题,也是每个越国士兵面临的问题。

找一群更不怕死的人试试--这是勾践作战思维中闪现的灵感,性情中的果决。

他命人到死牢中提出三十多名死囚犯,组成敢死队,列为三行,赤裸上身,手拿刀剑,走到吴国大军跟前,异口同声高呼:“今日越、吴交兵,我等在越皆犯死罪,不敢自逃刑戮,却敢死在你们眼前!”

话音落地,死囚犯们挥刀剑自刎,鲜血四溅,尸首倒在吴国士兵脚下。

吴国士兵惶恐且疑惑。这状态叫“众恐”。《孙子兵法·将失》中说:“众恐。可败也。”对敌军施以精神压力,增加其心理负担,往往会使敌人陷入“众恐”状态。

就心理学而言,恐惧是在真实或想象的危险中,个人或群体深刻感受的一种强烈而压抑的情感状态。

当人在恐惧中,脑垂体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ACTH)去激活肾上腺。肾上腺接着就会释放一种叫皮质激素的物质到血液中。这时,生存本能就会左右人的心理活动,使之倾向于实施防御性行动。

吴军原本是进攻性行动,却被越国死囚恐吓了,他们分明在明示:越国人大无畏,越国人不怕死,敢与你等以死相拼。

狭路相逢勇者胜,胆大的怕不要命的,这话早被人说滥了。许多战争描述,一味强调民族恨、利益冲突、政治、地理等因素,可却忘了细节,以人为本。战场上最要紧的细节,是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

战争是人和人斗智斗勇斗心理。仅仅是一群低等动物拼凑惊险气氛、厮杀场面,那叫愚人节。

一个人的恐惧状态,还会引起其他人的恐惧,传染成消极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传染无须任何接触,不用血液、母婴、性等三项传播,一个眼神就可以搞定。在战场上,这是非常危险的,往往造成战斗力的削弱和丧失。

趁吴军惶恐疑惑之际,越军忽然发动冲锋。就这么短短一瞬,两军形势完全调换。死囚行动激励活人士气,强劲吴军的阵脚给打乱了,勉强抵抗,且战且退。进攻方逃跑,这对防守方是多大的鼓舞,几乎可以说是胜利,越军士气更旺,勾践指挥穷追猛打,吴军一招输满盘输,节节败退,越退越惨,又遭越国伏兵伏击,将士死伤过半。

吴王阖闾本人也被越国大将灵姑浮砍去一根脚趾,打成重伤,险些当了俘虏。吴国军心坍塌,狼狈退逃。吴王阖闾因伤势过重,在距离檇李七里的陉地身亡。

阖闾死后,他的儿子夫差即位。《左传·定公十四年》记载:夫差每日派人站在庭院中,待他进出时喊:夫差!尔忘越王之杀尔父乎?夫差立刻回答:唯,不敢忘!

这孩子疯了。

疯,是一种不理智的精神状态。但夫差的“疯”却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状态。这个状态让他积极练兵,加强战斗力,丝毫没有懈怠,而不是使他气血攻心,立刻鲁莽复仇。

一国之君、一个统帅的状态决定整个国家、集团的命运。

夫差“疯”得恰到好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