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列举到的史实和借用的真实材料给读者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作为长辈的父母竟然可以对自己的孩子残忍到这种地步,更让人震惊的是,上千年以来,这种状况都没有发生改变。有些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通常是由父母们挑起来的,然后孩子们来承受战争的恶果:这与屠场和献祭台有什么区别呢?在屠场或献祭台,白发苍苍的酋长、侯爵、将军或任何其他的类似的首领人物将群体中年轻的成员作为祭品献给神。 1795年,以马利 ·康德( Immanuel Kant)在自己作品《论持久和平》中曾连续两次用到了一件逸闻趣事,这件趣闻似乎给这位来自科尼斯堡的终生没有子女的大哲学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一位保加利亚的公爵和一位希腊的国王之间发生了一些纠纷,但是希腊的国王不想通过发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这次纠纷,而是想用一个友好的赌约将这次的矛盾化解掉。面对这种情况,保加利亚的公爵回复希腊国王时说道:‘一个拥有铁钳的铁匠会借助手中的钳子去取炉火中滚烫的铁块,而不是直接用手去拿’……” ①
保加利亚公爵那句看似嘲弄的话其实正中要害。现实生活中,孩子就像是铁匠手中的工具 --钳子。只有借助钳子这种工具大人们才愿意去碰触火,而这些火还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大人们点起来的。现在的情况和康德时代的情况没有什么两样,举例说吧,萨达姆 ·胡赛因曾经和乔治 ·布什以及玛格丽特 ·撒切尔都是盟友,但是时间并没有过去多久,乔治 ·布什和玛格丽特 ·撒切尔就要求并强迫萨达姆从被自己占领的科威特撤军,并声称萨达姆 ·胡赛因为“一切罪恶屠杀的根源”,甚至要求处死萨达姆。抛却政治利益,他们的这种行为同时证明了,老一辈的人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必要时处死后辈的念头。
由于种种原因,我并不宜在这里向大家详尽地解释,为什么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父母们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可以出现如此大的变动 --但是有一件事却是十分确定的,那就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怀有恶意这种现象曾经出现过,以后也将会继续存在;还有一件事也是确定的,对于由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即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接替自己的孩子,父母们在关心他们的同时,也会对他们怀有憎恶之心,残忍和暴力将伴随着关爱同在;无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在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这种关系也永远不可能是绝对和谐、没有任何冲突的。
人类的基因造就了人类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和性格,而在这些行为方式和性格中,十分具有特色的则包括了人类的“哺育天性”。但是在很久以前,这种生来就有的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被人们遗失了,或者这种天性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佯装不知道自己身上还拥有“自私的基因”,为所欲为。在这种价值观念的驱动下,一些罔顾人伦的惨剧也发生了。 1995年 6月 6日,年仅 20岁的美国女人珍妮 ·贝恩 ·杜克用安全带将自己的两个孩子扣在了温度过高的汽车中。珍妮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自己能够不受干扰地参加一场聚会。这两个小男孩一个只有两岁,一个三岁。八小时后,珍妮从宴会离开的时候,那两个小家伙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①珍妮做出这种事情,已经不是有没有“母性”的问题了,或许,她在潜意识里就想摆脱这两个老给她找麻烦的小家伙了,她早已动了杀死这两个孩子的心思。
在不同辈分人群之中,人们犯下的罪行各种各样,而这些罪行又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长辈的父母对作为晚辈的孩子使用暴力;与之对应的另一种则是作为晚辈的孩子对作为长辈的父母使用暴力 --后者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暴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媒体中关于这方面的报道和评论也屡见不鲜,在本书前面提到过的“恐怖的孩子”就属于这一范畴的内容。
孩子对父母的攻击性不光表现在直接的肢体攻击、想要杀死自己的父母上,更为常见的一种表现方式是贬低自己的父母,贬低他们的想法、愿望和感觉。 1376年的时候,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 Papst GregorⅪ)决定将阿维尼翁流亡教廷迁回罗马,为了劝阻他,“他(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的父亲纪尧姆 ·德 ·博福尔伯爵( Guilaume de Beaufort)跪在他的脚下祈求他,但是格列高利十一世却一脚将自己的父亲踢开,并且毫无怜悯之心地引用了《圣经》中《诗篇》里的一段话:‘这儿写着,用对待毒蛇的态度来对待他,并将这个蛇妖(东方神话传说中看人一眼即可置人于死地的蛇精)狠狠地踩在自己的脚下’……” ① 1105年的时候,德意志圣神罗马帝国的皇帝海因里希四世(HeinrichⅣ)被自己的儿子囚禁并剥夺走了手中的权力。这位君主也曾“主动跪在自己儿子的脚下,祈求着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却完全不考虑自己父亲应有的权利,这个残忍的人甚至不屑于向自己的父亲流露出任何多余的神情,对于自己父亲的请求,他只当做没有听到……”。②
据社会历史学家所知,中世纪时期,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对对方的憎恶感觉可以发展到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步。与今天的种种情况相比,中世纪的一切似乎都更加的公开和不加掩饰。父母和孩子之间对权利的争夺从未停止过。发展至今,只是情节上少了一些戏剧性,形式中少了一些悲悯的元素,但是这些经历和发生的事情不会比中世纪社会中出现的少。
1995年 8月 23日,德国电视二台围绕着这个主题,曾经进行过下面的报道:
“‘有时候,我甚至希望他的自杀尝试真的能够成功。’一位母亲含着泪这样说道。这位母亲正在谈论的人是自己 14岁的儿子拉尔斯,母亲认为正是拉尔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水深火热,如同生活在地狱之中。来自儿子的蔑视、咒骂和殴打是这位单身母亲的家常便饭。这位母亲并不是唯一一个被这样对待的人。对父母施暴这种事情在今天的社会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通常,施暴者都是家中的男孩子,他们用殴打、咒骂和其他各种各样‘具有攻击性的行为’来对待自己的父母。‘村子里的人都对我指指点点,因为我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孩子。’一位来自斯瓦本地区的名叫伊尔卡 ·霍夫里希的母亲说道。每一次父母们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抓住管教孩子的适当方法……” ①
霍夫里希女士的说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父母们害怕失败导致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并为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果父母们能够正视自己与孩子之间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关系 --毫无疑问,所有的父母都在承受着这种关系带来的折磨 --那么让父母接受自己的矛盾心理和负面感觉也将变得更容易。在这里和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带领父母们认识到,当自己受“负面感觉”影响时,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冲动。这种认识不是为了强调义务和责任(内聚力,尤其是爱)有多么的重要,只是单纯地让父母们正视自己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们经常提到的“好斗的”或“让人讨厌的”情绪,例如嫉妒、仇恨等等)。
上面所说的一切,绝对不是为了向父母们证明,你们应该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随意地滋长泛滥,而是为了指出父母应该诚实地面对它们,坦诚地和大家探讨它们。在有一些哗众取宠专以耸动新闻吸引大众注意力的媒体报刊杂志中,有一些事实会被过度夸大,而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常见冲突也会被刻意尖锐化。曾经,有一篇报道的内容让人十分震惊:宝马汽车公司的首席设计师盛怒之下枪杀了自己的儿子,而导致他盛怒的原因则是儿子沉迷于吸食毒品。这种报道通常会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原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恶化到了这种地步! ①
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有些人想要排除自己的某些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失败以后,他们就总是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刻意地夸大。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学大师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在很早以前就说过:“越是想要刻意排除的情绪反而越容易反复出现。 ”
如果将家庭关系比作是一场持久战的话,那么父母和孩子则分别是参与到这场战争中的两支敌对军了。下面让我们再将话题的重点移回到参战的一方 --父母这边吧。 ②究竟是为什么,作为长辈的父母要对作为晚辈的孩子们实施一系列的具有攻击性的伤害行为呢?针对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公认 --父母们害怕自己的孩子成年以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行为:他们会和我们争夺有限的食物,当食物不足时,我们应得的那一份就自然成问题了;他们会夺走我们的皇冠和地位,必要时甚至不惜迫害我们的生命;在未来的某一天,将我们从财富、权利、地位和名誉的舞台中推出去。(心理分析学家狄奥多 ·莱克,在谈到“对遭遇报复的恐惧”时曾经这样说道。)③“对遭遇报复的恐惧”这种说法是由一位名叫 C.F.克鲁格( C.F.Kruger)的作家于 1752年提出的。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他的详细名字已经被遗忘了。但是由他提出的“对遭遇报复的恐惧”这种观点却成了“黑色教育学”的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基础:你们的儿子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夺走你们的领导权,为了加强并保持你们的威望,你们可以并应该选择以暴制暴的手段来对付他们。如果不用这种方式,那么对孩子的管教将无从谈起。责打孩子时必须下手够狠,不能让他们感觉你只是在和他们闹着玩,严厉的责打会让孩子们明白并坚信,你才是他们的主人和神。对孩子的责打行为是不能停止的,除非他们已经对你唯命是从,不敢拒绝或逃避你对他们所做的任何行为,即使是恶意的行为。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