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

方法1 教导:挖掘隐藏的价值

所谓的“教导”,就是要告诉顾客好在哪里。很多时候是因为顾客不了解商品的真正价值,才会不想拥有它;知道的话,他们就会想要。

在影片出租店里,多数客人比较喜欢租目前的热门影片,可是这类畅销影片的数量毕竟有限。为了促使顾客愿意租更多片子,就要设法让他们去租“没那么热门,但内容不错的好片”。

某影片出租店的做法就是:先请打工的店员看影片,然后再将“用什么方式来看这部片会最有乐趣”的贴心提示写在POP海报上,如:

一面回想初恋,一面观赏本片,将因感动落泪!

与男友一起观赏的话,气氛会很HIGH!

自从实施这个做法后,不那么热门的DVD片开始有人租借了,而且客人也说“用这种方式看影片,会觉得很好看呢”。

再比如,除了一些需要常常变换造型的特定人士之外,一般人通常不觉得应该“换戴不同眼镜”,并且会抱持怀疑:“换不同的眼镜戴,有什么好处呢?” 因而不愿意多买几款高价眼镜。

此时,有效的做法是告诉顾客换戴不同眼镜的优点:谈判时看起来更有自信,约会时让女生不知不觉迷上你,甚至可以把眼镜当成配件或收藏品,改变顾客的固有观念。

一个人只需要一只手表、一副眼镜--如果局限于这种旧的观念,顾客的购买机率就不会增加。

方法2  体验:请顾客参与“升级体验”

虽然不能断定“便宜没好货”,但有不少例子都是由于买了便宜货,感受不到价值,于是更想找便宜货,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应该设法让顾客体验高品质的东西,让他们感受到“贵虽贵,但更有价值”。

现在用体验的方法来打开市场的案例已经很多了。如果顾客已经能够感受到现有商品的价值,那么就请他体验更高等级的商品。

我第一次去国外旅行时,代办的旅行社店面刚好放著经济舱与商务舱的座椅模型,看到之后,我发现原来飞机经济舱的座椅空间比新干线的座位还窄,就连忙改为商务舱了。结果因为坐起来实在非常舒服,所以下定决心,往后出国一定要坐商务舱,不然就不去。

这种让顾客亲身体验的效果非常好,因为它抓准的是人们“由奢入俭难”的习性。

方法3  沙龙:活动 商品

某家日式料理店会定期举办饕客聚会,进一些平常不会进的食材(例如一整条鲔鱼),在顾客面前料理,再请顾客享用。

由于是在网上征求饕客,所以前来的是全国各地的美食爱好者。他们回去之后会很想和朋友分享现场的情形,而且会在不办活动的日子照样光顾这家店,或是与当时结识的同好们常常聊起和这家店有关的话题。这样一来,口碑就渐渐扩大了。

这家日式料理店每次举办这种活动都是座无虚席。而且每举办一次,平日里的顾客也会随之增加。同时,在活动过程露面的“好手艺厨师”也更容易受到瞩目,经由媒体报导的推波助澜,得到更高的评价。

方法4  深入:引君入瓮

往往需要某种契机,人们才会愿意尝试新的事物;有时甚至不只需要一两个契机,而是需要多个契机累积在一起,才肯尝试一直以来不曾考虑过的事。

前一阵子,朋友邀我去体验陶艺。那间陶艺教室的老师非常擅长引导学员--他们原本的广告词是“体验价180元起”,我也是看准这么便宜的费用才参加,但是离开时不知为何,我又多花了800元。

因为那里的收费方式很不同。它让学员自由地制作许多自己喜欢的作品,再从中挑选要烧制的,学员只要付那部分的陶土费用就好。然而我却不由得挑了所有的作品,而且还选了比较细致的方式烧制,所以最后多花了800元。

所有一起参加的学员,没有任何一个人只花了180元的。即便如此,却没有人抱怨“好贵”,因为大家都是在“自己同意”之下,要求对方提供更多的。

方法5  连环套:还有更多东西等着呢

人类这种动物,一旦觉得“目的已经达到了”,热情就会瞬间冷却下来。因此,刻意让对方觉得“还有更多东西等着”是很重要的。

比如,小朋友深深着迷的游戏,就是充分利用了这种心理--第一关结束后,一定会进入第二关,等到自己觉得总算打到结局时,该系列游戏的第二款又登场了。

同理,英文会话教室可以告诉学员“英文学到某种程度的话,可以做这样的事”,以及“如果继续进步,将发生这样的情况”,创造一个让学员持续感到兴奋期待、想要继续上课的有趣机制。

比如,可以根据学员的英文会话程度与上课次数,给予点数,点数累积到某个标准,就以国外旅行作为奖励。

这并不是单纯送学员去国外旅行,而是在里面加入了游戏的要素,使它超越一般的点数制度,比较:依你现在的会话等级,可以去夏威夷;再多努力一点,就可以去美国西海岸,更努力的话就可以去欧洲了。

以国外旅行作为奖励,乍看之下很不划算,但是学员为了不断提升程度,就必须继续报名上课。只要收取了这些学费,就足以回本。而且行程不需要过于豪华,在网上不难找到许多这一类低价的简单行程。因为学员并不是以国外旅行为终极目标而学习英语,充其量只是目标之一罢了,所以旅行的内容就不是重要关键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