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4)

可爱认知

小时候爸爸告诉我我是从垃圾堆里捡回来的,我很难过。后来听小伙伴们说他们的父母说他们是从门槛里刨出来的,大马路上捡到的,妈妈从夹肢窝里生出来的,我才稍微觉得平衡了一点--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

入队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从那以后每次升旗仪式都盯着完整的国旗使劲琢磨,为什么国旗的角还在?不是给我们做红领巾了吗?

老师又说:红领巾为什么是红色的?因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它。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红领巾充满恐惧和抵触的情绪,一看见红领巾脑子里就幻想出工厂里一个装满鲜血的大池子,工人们把一条一条白色的红领巾用血染红。

国家宣传近亲不能结婚。我想:那怎么爷爷和奶奶结婚了?爸爸和妈妈也结婚了?

国家宣传计划生育。我以为,计划生育就是爸爸和妈妈说好,我们只要一个孩子,所以就只能捡一个孩子回家。

搬家=把家搬走。邻居搬家了,第二天我路过她家的时候想:为什么她家的房子还在这里?

有人告诉我口香糖只能嚼不能咽,咽下去会粘住肠子,会死掉。有一次不小心吞了一块口香糖,不敢告诉爸爸妈妈,半夜里一个人偷偷躲在被子里哭,觉得自己就快要死了,再也看不见爸爸妈妈了。

换牙时妈妈说下牙要扔到屋顶,上牙要扔到床下,一不小心扔反了,哇哇大哭着去找妈妈,说以后我长不出牙了。

同学作弊被老师抓到,老师说要给他记处分,处分要记在档案里一辈子都跟着自己,以后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吓得半死好长时间都不敢淘气。

相信电视剧里演夫妻的都是夫妻,不是夫妻绝对不可以在同一张床上睡觉。

认为电视剧里的仙女都不吃饭不喝水更不打嗝不上厕所。

对松花蛋非常着迷的时候认定松花蛋是从松花江里捞出来的,非常羡慕住在松花江边的人,决定长大以后要搬家到松花江旁边,天天吃松花蛋,而且只吃蛋黄不吃蛋清。

卷子改分

最开始的时候,每次考卷发下来之后,大家都会忙着检查有没有被老师多扣分,如果有的话就马上去找老师改正。结果有一次有个同学做错了一道题,老师却没有看出来,她主动对老师坦白并且让老师把分数改低,因此受到了老师的热烈表扬,并且还在和家长的联络本上写了一笔。该同学一时在班里被当做模范来宣传。

从那以后,几乎每次考试的时候都有几个同学发现自己的分数被老师给高了,要求老师改分,以“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难忘的一天”为题的必写作文里也一再出现这个主题。当然,老师怎么可能会每次都改错卷子呢?而且还都是多给分。事实我们心照不宣就行。

幸好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同样的事之后他们受到的关注度和表扬自然打了折扣,这个风气才因此得以停止。我也终于可以骄傲地说,在写到的这些囧事里,这是我唯一没有参与过的一件事。

高尚行为

在童年的时候,我们都接受过根正苗红的爱国主义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因为年纪小,识别能力差,思维方式又一根筋,所以也难免在高尚道德风尚的驱使下,当过囧人做过囧事。

拾金不昧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一声:叔叔,再见!”

我不相信有哪个80后的孩子没听过或没唱过这首歌。

这首歌就像娃哈哈和丢手绢一样,曾经陪我们度过了整个童年。上了小学以后,拾金不昧的教育从儿歌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英雄人物,模范少年,都在思想品德课上粉墨登场,对我们结结实实地灌输着捡钱有理交钱光荣的思想。

偶尔有些同学在上学路上,小卖部旁边,或墙角落旮旯里捡到了钱上交老师,就会被老师往死里表扬,结果就是突然之间,几乎天天有同学捡到钱,并且数额越来越大,从几分一毛,变成两毛、五毛,甚至一块。

直到多年后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才知道,原来都是拿了自己的零用钱去交公以博得老师的表扬,一桌子人笑得东倒西歪。

让座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又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旋律。所谓“雷锋出差三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于是在某一次思想品德课老师给我们讲述了雷锋同志的光辉事迹以后,我和几个小伙伴集体走火入魔。我们在公共汽车上想给所有的人让座,还想帮所有的人拎包抱孩子。

至今还记得一个当年二十多岁的叔叔在全车人的注视之下,被幼小的我生拉硬拽坐在我的座位上,而我站在他身边大义凛然又面带骄傲地扶着汽车把手的情景……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还能再次见到他,我只想紧紧握住他的手,深情地对他说--对不起,你受委屈了!!

做好事不留名

雷锋同志的精神是光辉的,不朽的,也毫无疑问是影响巨大的。在他的形象感召之下,曾经有一度,我们都认为做好事必须偷偷摸摸的、鬼鬼祟祟的、缩头缩脑的、搞地下工作的。如果谁做了好事被别人知道了,那么这个做好事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沽名钓誉(尽管当时我们还不知道这个词)。

一时之间,全班偷偷摸摸做好事之风大盛。

今天有人往窗台上放盆花,明天有人抱来一缸鱼,后天有人多拿来一块抹布,我也曾经像做贼似的往卫生角里放了一个香皂盒……

这些东西永远是在天还没亮的清晨或者人烟稀少的傍晚神出鬼没出现在教室里。老师表扬也好,询问也好,从来没有人肯承认。不过我想,其他像做贼一样做好事的孩子们,也都像我一样,在听到老师说“今天我们班有个同学拿来了一个香皂盒”时,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欢喜吧。

其实又贴钱又偷偷摸摸做好事,大概也只有小孩子才能做出这么“二”的事。大家什么也不图,只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那种荣誉感骄傲感,以及被老师不指名道姓表扬时自己加速的心跳声。

杂七杂八

我想,应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学赖宁的风潮之后每天寻摸着哪儿着火了好去救火吧?应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看完红岩之后恨不得自己生在战争年代好做个宁死不屈的英雄吧?应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在上完思想品德课以后恨不得把大街上所有想过马路和不想过马路的老奶奶都搀过马路吧?

所以……请允许我向你致以最高的敬意,我那囧囧有神的童年。

古怪爱好

小时候有一些奇怪的习惯和爱好,绝对不是什么健康的向上的朝气蓬勃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但也谈不上是恶劣的破坏性的阴暗的道德败坏挖社会主义墙脚的,只是一些自己也解释不了往往下意识做出来的,如果硬要找一个词来形容那么只能说是“无厘头”的习惯和爱好。

踩枯叶

秋天的时候树叶落下来,漫天漫地到处乱飘,杨树叶被男孩子们挑着好的拿回去拔根儿玩了,剩下的就逮哪儿落哪儿。清洁工叔叔和阿姨把落叶都扫到路边去,时间不久就沿着路堆起两溜大包,而我们特喜欢在这些成堆的落叶里走路,走一步喀嚓一声,走一步喀嚓一声。叶子刚落的时候声音还不脆,最好是落了几天堆了几天,水分都晾干了,再踩上去声音惊天动地清脆悦耳,怎么听怎么让人特有成就感。

挤减震塑料泡

这恶趣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酿成的,等发现自己有这个恶趣味的时候,我已经捏碎了不知道多少个减震塑料上的小气泡。

小时候家里买来的东西上裹着的那些布满小气泡的塑料布都被我一个一个掐着捏碎了。每捏开一个气泡的手感都让我觉得快乐,当把整整一块塑料布上的每个气泡都捏扁,我往往还要不死心地一个个再检查一遍,生怕有漏网之鱼。

后来减震都换成了塑料泡沫和更简单的其他包装,就很多年不再有机会玩这样的游戏。直到去年在淘宝上看到了一个专为此恶趣味设计的玩具,买回一个试过手感,可惜实在不好。

画课本

小时候就像跟课本有仇似的,总得要在上面画点什么才踏实,而且不同课本上的绘画内容也有所不同。

历史课本上总是把历史人物的画像改头换面,好像曾经把祖冲之的画像改成了孙悟空;地理课本上就给地图填色,北京是粉的上海是绿的东北是黄的广东是紫的……填完色还要把每个省市的分界线处用黑笔加重勾边,并且沾沾自喜自己把一幅平庸的地图改造成了艺术品;数学书上常常用美术字体写阿拉伯数字,写完了上色,有的空白比较多的页面上,便赫然列着整整一队数字军团;语文书上最诡异,总是出现一个脸向左边或者向右边的半脸美女。当然,大概也只有童年时的自己会认为那是美女,因为依照正常的人类审美来说,她的眼睛尺寸和睫毛长度都实在令人发指。

吃面条

小时候喜欢吃所有的面条。炸酱面打卤面担担面臊子面清水挂面方便面……吃任何一种面以前都一定要把面吹凉,用筷子夹住一小撮儿,然后转动筷子,把面一圈又一圈绕在筷子上。绕的时候很注意形状,必定要两边扁,中间圆,尤其不能使面条从筷子头上脱落下来。等把面卷成大大的一团以后,才张大了嘴一口吃下去,像是吃棒棒糖,或者动画片里的卡通小人一口吞掉整个鸡腿那样。

吃东西

小时候吃东西是遵循着严格的顺序的。不爱吃的先吃,不好吃的先吃,越爱吃的越好吃的越要留到最后。

那时候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像是吃娃娃头雪糕一定要先把奶油部分吃了,只剩下巧克力做的眼睛,还曾经为了两颗眼睛中间的奶油部分不能啃掉而伤心。像是假如一个糖盒里有很多种糖,那么一定要把不爱吃的先吃掉,最后剩在盒子里的全是自己最喜欢的那种,再去慢慢享受。吃瓜子,总是要先剥好一大堆,然后都拢到手心里,再一把全塞进嘴里,不那么吃就觉得不香。

印象最深的是吃咸鸭蛋,一定要把蛋清就着米饭吃得干干净净,最后剩下一颗圆溜溜黄澄澄的蛋黄。还要先定定神,恨不得找点水漱个口,这才一口把整颗蛋黄含在嘴里慢慢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