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朝对汉官汉将的招降政策(1)

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极力争取明朝的汉官汉将。后金天命三年(1618),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征明,攻掠的第一个城市是抚顺。那时后金军有很大的掠夺性,经常是每攻取一个城镇,就将军民悉数屠杀,再将财物抢掠一空,然后毁城而去。但努尔哈赤既然出师征明,就萌发了入主中原的野心。因此,进攻抚顺时,他已积极招降抚顺的游击李永芳。后金先包围抚顺城,然后努尔哈赤派人送信给李永芳,向他陈明战降的利害关系:

汝抚顺所一游击耳,纵战亦必不胜。……汝素多才智,识时务人也,我国广揽人才,稍堪驱策者,犹将举而用之,结为婚媾。……且汝出城降,则我兵不入城,汝之士卒皆得安全。

努尔哈赤一边诱降,一边以云梯攻城。李永芳虽令军士准备防守,但也认识到既无力守城,也无力突围。后金军很快攻上城楼,他只得率守城兵五百九十人出降。李永芳是第一个投降后金军的明将,努尔哈赤十分重视,授予三等副将,并且履行诺言,将自己的儿子阿巴泰之女,嫁给李永芳为妻。这样,李永芳就竭诚报效努尔哈赤了。

后金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进军广宁,当时石廷柱任明朝千总,守卫广宁城,率其兄国柱、天柱降后金。努尔哈赤对他说,当地官员多心向明朝,“尔独迎我,以广宁城降,深为可嘉”。于是努尔哈赤很重用他们。后金军就是利用这些明朝降将,在明军内部做策反工作的。努尔哈赤当然明白,女真是少数民族,没有取得汉人的帮助是不可能入主中原的。由杀掉降将到招抚降将,在明军内部积极做策反工作,这对后金统治者来说,是一大进步。

天聪五年(1631),在大凌河战役中,皇太极对祖大寿的招降,是很典型的。皇太极是个有作为的政治家,比较有战略眼光。他争取明将比努尔哈赤更加积极,态度也比较诚恳。大凌河守将祖大寿是明军中的悍将,又有许多子侄在明军中任职,如果争取到祖大寿,就同时争取到一批祖大寿的亲属朋友和部下。皇太极对大凌河城围而不攻,然后致书祖大寿招降,态度十分诚恳,招降书里说:

我起自东陲,但知军旅之事,至于养民驭兵之道,实所不知。山川地势之险夷,亦多未谙。倘得倾心从我,战争之事我自任之,运筹决胜,惟将军指示。休戚与共,富贵同享,此朕之愿也。

祖大寿不肯降,表示宁死于大凌河城也不降。皇太极仍不灰心,他再次致书祖大寿:

我非不能攻取,不能久驻。但思山海关以东智勇之士,尽在此城。巷杀尔等,于我何益?何如与众将军共成大业!故以肝膈之言,屡屡相劝。

祖大寿当时已处于困难境地,突围不行,守城又很难持久,明廷派来的援军在离城十五里的长山口已被后金军打败。在援救无望、坐困孤城之际,祖大寿无可奈何表示愿意投降。皇太极派石廷柱去联络,祖大寿和诸贝勒约降,并杀了反对投降的副将何可刚。祖大寿心情是矛盾的,从封建道德忠君思想来衡量,他的投降是被迫的,但要取得皇太极的信任,才能逃离后金。为此,他又不得不将子侄祖泽洪、祖泽润、祖可法等留在后金。祖大寿向皇太极献计,诈逃以里应外合助后金取锦州,皇太极接受他的意见,令祖大寿率明军以败将身份逃回锦州。皇太极对祖大寿能否不负前议,自然是有思想准备的。他把祖大寿的子侄带到沈阳,多次要祖大寿配合后金攻锦州,祖大寿全无回音,显然祖大寿又变卦不降了。皇太极并没有因此把留作人质的祖氏子侄处死,而是加以重用。皇太极对降将不但录用,而且尽可能采纳他们的合理意见。祖可法留作人质后,被带到后金军中。诸贝勒问他为什么“死守空城”,他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