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崇德五年,即明崇祯十三年(1640),降将祖可法、张存仁等联名上疏皇太极,力主“直捣燕京,割据河北”。然而,他们也知道皇太极有自己的主张,未必接受这个方案;就又提出另一方案:
如欲不加攻克而先得宁锦,莫如我兵屯驻广宁,逼临宁锦门户,使彼耕种自废,难以图存,锦州必撤守,而回宁远;宁远必撤守,而回山海。
这个方案在祖可法看来是下策,他们提出来无非是供皇太极选择而已。皇太极却恰恰赞成这个方案。因为他认为要想进取明朝京师,就必须先攻取山海关,而宁锦防线不打破,要攻取山海关是不可能的。于是,皇太极决定先攻锦州。锦州是关外明军仅存的两个重镇之一。自明清争战辽西以来,锦州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成为明在辽西的前沿阵地。锦州周围有松山、杏山、塔山三城,是卫护锦州的军事据点。但这三城都在锦州南向,离清军最近的是锦州城;如果锦州城被清军攻破,松山、塔山、杏山自不能保。如何进取锦州,皇太极选取北边的义州(今辽宁义县)作为进取锦州的基地。义州处在锦州和广宁之间,位于大凌河畔,土地肥沃,是产粮的地方。他派人至义州修城、屯田,作夺取锦州的准备。
皇太极决心取锦州之后,都察院参政梅勒章京张存仁提出:
坚持围困之策,截彼侦探,禁我逃亡,远不过一岁,近不过数月自有可乘之机。
这个建议还提到争取明军投降的事,有人认为祖大寿以前降而复叛,未必有颜再降。张存仁等却认为,祖大寿会“惟便是图”,他“本无定见,一当危急,束身归命矣”。皇太极接受张存仁的“围困之策”。以往,清军几次强攻锦州,都没有成功,他派人去义州修城、屯田,目的就是为了围困锦州。张存仁的建议正合了他的心意。崇德五年四月底,皇太极亲至义州巡视,而后又到锦州城外察看地形,部署包围锦州的兵力。
明王朝在侦知皇太极准备攻打锦州的行动以后,崇祯帝立即下诏“倍加侦备,勿得少有弛懈”。而后,他又下严旨,命“该督抚镇密筹方略”,限定日期,向他报来。有的大臣还明确意识到清军目标是锦州和松山。洪承畴急令前锋总兵祖大寿、辽东总兵吴三桂等扼守锦州、松山。但是,洪承畴对清军这一行动思想准备不足,认为那时清军刚从内地剽掠不久,且皇太极又提出和明廷达成和议。洪承畴对崇祯帝说:
属夷明暗等屡乞抚赏,今后若建虏不入西协,则抚赏如故。否则寻祸无疑,即革赏进剿。
崇祯帝同意这个意见。从洪承畴的建议看,他一面怀疑清军确有主抚诚意;一面认为如清军进西协,即“革赏进剿”,好像主动权完全操在明军一方。至于清军的真正目的及其危险性,他似乎还没有估计到。洪承畴任蓟辽总督以后,对辽事还处在调查研究之中。崇祯十三年正月,洪承畴对宁远一带的军事指挥进行调整。他指出:
宁远城有镇监抚道等官,营伍纷杂,事权掣肘。
因命军务听总兵官节制。凡监抚按镇同城并如之。
可知洪承畴是在逐步理顺宁锦的指挥系统。这时清军已在义州筑城,并在义州附近屯田,显然,清军在义州筑城、屯兵、屯田,目的是在于进取锦州。但是,对清军的举动,明朝大臣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辽东巡抚方一藻在给崇祯帝回奏的方略中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