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授命蓟辽总督(1)

崇德三年,即明崇祯十一年的清军伐明,由睿亲王多尔衮率领,豪格、岳托等大将都是各路主帅。他们又一次毁边墙入关,经过西起太行山麓,东至大运河之间的广大平原,来势凶猛,目的是威胁北京。岳托一路先于密云击毙明朝蓟辽总督吴阿衡。吴阿衡那天正带着总兵吴国俊为太监邓希诏祝寿,喝得大醉,听到警报,才仓促应战,迅速被清军所败,当场毙命。

崇祯帝闻讯调集各地入援京师的兵马,其中就有洪承畴。与洪承畴先后入援的还有宣大总兵卢象升、陕西巡抚孙传庭等。卢象升距京城较近,接到入援京师令,星夜赶到,屯兵昌平,自己先去面见皇帝。崇祯帝很信任他,任命他为督师,统管各路兵马,令他与兵部尚书杨嗣昌讨论,共同制定作战方案。卢象升是主战派,他对主和的杨嗣昌很不满,两人谈不拢,最后不欢而散。此后他们各行其是,明朝战局越来越坏。卢象升名为督师,实际上只能统辖自己的宣大军团两万多人,而且在兵部的调动下,兵力越来越少,只剩下五千多人。大量清军在河北平原纵掠。卢象升率领本部在河北钜鹿一带和清兵交战,被团团围困,他身先士卒,亲自挥刀冲入敌阵,杀死十余人,身中两箭两刀,最后落马,被清军杀害。

入援的洪承畴和孙传庭也都同杨嗣昌有隙,但杨嗣昌更厌恶孙传庭。本来,孙传庭先于洪承畴到京,杨嗣昌等却责其率部来迟,不许他入京。洪承畴率总兵官左光先、贺人龙等十五万人马,出潼关,赶赴京师。他比孙传庭还迟到好些天,崇祯帝却下旨郊劳,并立即接见。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崇祯帝授洪承畴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这在洪承畴的历史上是个重要的转折。在此之前,几年之间,明朝历任经略的,不是战死,就是因内部矛盾被罢职或杀害,几乎没一个有好的结果。洪承畴的命运如何?

洪承畴被任命总督蓟辽军务不久,清军在掠河北、山东之后,已回到沈阳。清军这次入边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他们在河北掠夺之后,进入山东,攻占济南,又一次进行大屠杀。据说明宗室及官兵、百姓死者达十多万人,尸积如山。这次入关抢掠地带达两千里,历时五个月,破城七十余座。清军掠夺到大量财富和丁口,实力大增。

皇太极着手考虑下一步怎么办?清廷的将领充分讨论了战争的部署,明降将如祖可法、陈锦等主张先攻取北京,只要北京攻下,山海关就不攻自破。其实,这个主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当时清军的实力以及明军的腐败,北京也未必攻不下来。但皇太极想到的是另外一回事,他认为明朝“城池多,人民众,语言风俗不与我同,顺逆倏变,降叛靡常,恐难帖服耳”。以满洲一个少数民族来统治偌大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就现有的人数是不可能的,即使占领了北京,也很难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全国其他城市。因此,皇太极认为必须创造条件,积蓄力量,而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争取汉将或明朝官员的投诚,这是皇太极的一贯主张。

早在天聪四年(1630),二大贝勒阿敏因弃滦州兵败时,恼羞成怒,将汉巡抚白养粹、知府张养初、太仆寺卿陈王庭等许多汉人降官一律处死。皇太极得悉之后大为恼火,指责他“不育降民”。皇太极显然知道,只有争取更多的汉人,大清才能统一天下。对于当前用兵目标,他认为应当集中力量打破宁、锦防线,这条防线不打垮,清军就不能随意入关,立足于关内。原先那种突入关内肆意掠夺的作法,毕竟不能把明王朝彻底击垮。于是,他下决心组织松锦战役。因为明军的精粹基本上集中在宁、锦一线,如把这部分明军歼灭,进关当然不会遇到太大的困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