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之重(1)

访谈赵海清心惊肉跳的结尾让我想起来都后怕。我得仔细检索一下,看看这段访谈中到底还暗藏着多少杀机。

等老刘酒醒以后,我问他赵海清家里的情况,他跟我说得很简单:儿子遇难,父母遇难,老婆重伤,正在重庆治疗。

我想起来了,访谈中他曾接到过一个关于“重庆”、“爱人”的电话。

老刘爆出一个更惊人的背景:赵海清今天来安昌镇,除了接受我们的访谈,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给他遇难的儿子办死亡证。难怪上午他神色匆匆,包括吃饭的时候也只进来坐了很短暂的一会儿,大家都不明白他在忙什么。而我们在访谈中竟还陪着他谈笑风生呢!

再仔细一回想,访谈刚进行不久,他曾在一个电话中告诉对方办理什么手续的方法,他说:“我儿子就是在曲山镇办理的。”想不到他说的“办理”是指办理这个。也就是说,他刚到曲山镇设在安昌镇的临时办公点去办理完儿子的死亡证,就赶过来接受我们的访谈。我真不敢想象,他心里装着那么沉重一件事,却还能从容镇定地坐在那儿接受完我们的访谈。

我把访谈录音倒回来反复听,继续寻找着其中的蛛丝马迹。

——当赵海清说到他乡里那十一个孩子“没有活出来”的时候,他的声音第一次陷入了低沉,以至于他说遇难孩子里面有他侄儿的时候,我们根本没听清楚,就继续问其他的事了。

——当赵海清说到12号下午六点过有从县城回来的人告诉他说县城很惨的时候,他的心情肯定又回到了那个难熬的下午。他的儿子、妻子,还有他的父母,都在县城。当报信的人告诉他县城“一片废墟、一片哭声”的时候,他心里的强烈担忧和恐惧可想而知。当他告诉老百姓:温总理已经到四川了,我们要熬过这个晚上时,他也是在鼓励自己!

——当他13号早上做出决定,让一千多个孩子往江油方向转移的时候,他说“孩子再小也必须走、再危险也必须走,只有离开这里才安全!”他既是在尽地方领导的责任,也是在表达一位父亲对孩子安危的强烈关切!

——访谈中他说13号下午五六点钟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CNN记者来访,另一件是什么,他当时欲言又止,我们没听懂,赵海清很快就转到志愿者送粮食那件事情上去了。后来查阅媒体我才知道,那天下午真正对他冲击最大的事件,是他知道了他在县城曲山镇里的儿子和父母遇难!他对我们提起的网上那段视频,就是CNN的报道,令CNN记者感到震惊的是他在承受着儿子和父母遇难的巨大悲痛的同时,还坚持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视频中赵海清挂在脸上却不去擦掉的泪水“感动了全世界”。CNN记者最后对着赵海清远去的背影说:让上帝保佑这个男人!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自然也就理解,当学校老师们没有如约赶回陈家坝乡来陪孩子们过“6·1”儿童节时,赵海清为什么那样生气地批评老师。陈家坝这七百多个孩子,这个时候在赵海清眼里,已经不再只是学生了,赵海清对他们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最后就是那个他用普通话接听的电话,那个电话来自北京的。赵海清接完那个电话后说的几句话事后很久还回绕在我的耳边,但那是在我真正听出其中的含义以后:他最大的理想是一家三口去看奥运会;他儿子喜欢鸟巢和水立方;他拼命地在网上订票,以及他说“就没法去看了”,“就不想去看了” ……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