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王志:不能克隆的丰碑(1)

著名的战地记者、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诗人、摄影家,波兰当代最成功的小说家之一——这样的称谓每一个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终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将这所有的称谓集于一身,那么,这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者中的诗人”、“闪烁着寓言和新闻光泽的作家”、“20世纪最优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类痛苦的见证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见证人”、“为时代写史”。这样的美誉,每一种都值得为之终生骄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甚至更多的赞誉集于一身,那么,这个人又需要有怎样的付出?

在硝烟弥漫、炮火连天中生长,一生留下二十余部书,足迹遍及亚、非、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多次感染登革热和其他传染病而大难不死,亲身见证二十七场革命,被关押四十余次,四度被判死刑,其中一次只因执行枪决的士兵酩酊大醉,无法掏枪射击才幸免于难。这样的人生恐怕并不多见,经历如此的不平凡,该拥有怎样的内心世界?如果有一部书来作一次总结式描述,那么,这部书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迪?

波兰记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就是这个人,而他的《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就是这部书。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是波兰新闻和文学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出生在波兰东部的一个小城市——平斯克附近。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我之所以想提及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出生地,不仅因为这座小城是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人生的始发站,而且我相信,他正是在这座小城那种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奠定了人生的第一块基石。站在如茵的草地上,看着冰冷的炮弹犹如今日节日焰火一般从头顶呼啸而过,巨大的轰鸣声,好像是要天塌地陷;靠抽吸用报纸卷上切碎的烟草根茎来减轻饥饿的痛苦;从居所的窗口,亲眼目睹纳粹德军屠杀犹太人和波兰人;脚穿用树皮做的鞋,在没有窗户、没有地板、没有书本的学校上学;父亲失踪,跟着妈妈和姐姐逃难,这就是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少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对比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由得我不信:苦难有时真的是最好的导师。也许,真是苦难造就了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一切:他毕生的选择,他卓越的才华,还有贯穿他所有作品中的庄严、深刻和不可替代的责任感。

无论世人如何评价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在我眼里,他根本还是个杰出的记者,他的阅历,他的敏锐观察力,他的入木三分的思考方式,他洗炼精辟的文字,他的坚毅、他的勇敢、智慧乃至于他的才情都是对记者这个行当最恰当的解释,他注定要成为我们艳羡的对象。他用自己一生的每一个足迹为记者作了详尽的注脚。人们常说,记者是社会这艘大船上站在最高处的望者,雷沙德·卡普钦斯基以他的高度和对作为望者所需的登船资格,所需的品格意志,所需的才能技巧提供了国际标准。

对于雷沙德·卡普钦斯基来说,选择做一名记者似乎有太多的偶然。如果《青年旗帜报》文化版总编没有相中他;如果1951年华沙大学的哲学系已经恢复;如果大学毕业后,他不坚持回到《青年旗帜报》见习;如果他因为不懂英文而放弃了去印度;如果他不来中国,不去加纳、不去刚果、不去安哥拉、不去索马里、不去埃塞俄比亚、不去坦桑尼亚、不去阿尔及利亚、不去了解和思考对世界来说像谜一样的非洲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如果他不写《足球战争》;如果他去了拉美,而那次行刑的士兵没有喝醉……那么,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一生一定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但当我们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源于必然。所有看似偶然的决定都源于雷沙德·卡普钦斯基内心的选择。他永远都不欺骗自己,就像他去世后,所有媒体给他的不约而同的评价:坚守良知,忠于真实。做了二十年的记者,我明白这八个字的分量,懂得这八个字的珍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