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令的文章发表之后,掀起了滔天浪潮,也经历的不少波折:有人怀疑资料的真实性,有人对彭令的操守质疑,有人要出高价来收购这部稿子。作为一名研究者,笔者只希望这部资料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并被尽早公之于世,以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研究和阅读。
经与彭令联系,笔者得以先睹为快,看到了《记事珠》的全部原稿,所得颇多,兹愿意结合一己所见,全面介绍这部手稿的价值。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说:第一是对沈复的生平与著作的描述;第二是对琉球历史、风土、民俗的记述。
对于沈复生平与《浮生六记》的原貌,本书提供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第一:抄稿直接证明沈复是在嘉庆十三年前往琉球的。前人为了证明伪作的《中山记历》有问题,费了很多功夫,找出沈复在嘉庆五年不可能随赵文楷、李鼎元前往册封琉球国王,因为时间是有冲突的,因而推论沈复应该只能是嘉庆十三年到的琉球。后来学者从王益谦辑的《昭阳诗综》里,找到沈复的朋友李佳言写的《送沈三白随齐太史奉使琉球》律诗二首,比较有力地证明了沈复到琉球的时间。而钱泳的《记事珠》稿本中,曾两次提及沈复随齐鲲、费锡章前往琉球,其中一次还明白说是在“嘉庆十三年”去的。这比李家言的诗记载地更为明确。这一来,只要这部手稿本是真的,而抄录的资料来源也正确,那就可以拍板定案了。
第二:沈复的《浮生六记》,按理应有六篇文字。但是,杨引传发现《浮生六记》时,已经佚失了最后两篇。所以,读者从来就没有看过《浮生六记》的后两记,因而有人怀疑沈复可能根本就没有完成后两记的写作,只是留了两个篇名而已。虽然笔者已经考证过沈复确实撰写了后两记,证据也足,但这样的证据是不嫌多的。而今《记事珠》中切实明白地记载了沈复到过琉球,也记载了琉球的风土人情,那就比任何推论都能更有力地证明,沈复确实完成了后两记的写作。
第三:从本文开头的引述可以看出,俞平伯先生对《浮生六记》前四卷的评价极高。可见沈复的文笔,已经具备笔墨轻灵,描写细腻,语言清新,形象生动的特色,可谓妙手天成。怪不得该书出版之后,能吸引如许读者,获得广泛的共鸣。抄稿中《册封琉球国纪略》的文字,基本上仍维持了沈复文笔风格的一贯特色,对所见所闻的描述,细致精准,善用妙喻,令人读其文而能如身历其境一般。比如他记述册封使船到达琉球那霸,琉球方面派船迎接封使的场面说:“所引小艇,皆独木为之,长不盈丈,宽二尺许;两艇并一,如比目鱼;人施短棹,分两行,挽引大船纤索,如虾须然。”又如《册封琉球国纪略》中,记述追封琉球已逝世国王尚灏的仪式时说:“天使捧节诏正中立,捧诏官由东墀趋接诏书,即由中门高举,下阶,黄伞盖之,上开读台,宣诏官随至台中香案下。乐止,引礼唱跪,国王及众官皆北向跪,俯伏于世子神位下。引礼官唱开读,宣诏官就香案正中朗声宣诏。宣毕,仍捧诏下台,张黄盖,由中门入,授副使,仍安御座。”其中两次说到用“黄伞”遮盖诏书,这是所有册封琉球的记载里都没有说到的,可见沈复对事情的观察入微,记叙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