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紫禁城的围墙再高,也不是不透风的墙(7)

高茂宽在她生活中的出现,不知不觉中与赵光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越来越感到赵光希的庸俗和不思进取,渐渐地懒得与他说话和交往。可高茂宽一走,她不得不每天面对赵光希的死缠硬磨,刚刚点燃的工作和生活激情可能很快冷却下去。她不由得感到惶悚和忧伤。

周若思独自在寒风中站了很长时间,正欲转身回去,一个身影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把她吓了一跳,差点惊叫出来。

“别害怕、别害怕,我是光希啊。”赵光希上前抱住周若思。

周若思一把将他推开:“光希?你盯梢我?”

赵光希貌似无辜地说:“哪能呢?我只是看你一人出来,天这么晚了,怕不安全,才寻过来的。”

“那你听到我们的谈话了?”周若思追问。

“没有啊,”赵光希一副茫然的样子,假惺惺地反问,“你与谁在一起啊?”

周若思正色道:“赵光希,你不要这样了好不好?那天你在大家面前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我已经与你说过,我俩先分开一段时间,这样对我们都有好处。”

赵光希低下头:“我知道那天我错了,已向你认过错。现在我已决定就在故宫博物院好好实习下去了。你呆在什么地方我都陪着。”

“现在你这么说了,当初为什么那样?你恐怕不是为了实习吧,别以为我不知道你的用心。”周若思扭头就走,消失在刚刚升起的晨雾之中。

5日凌晨,从紫禁城到火车站,军警林立,戒备森严。

只见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和板车,装着文物箱子,从故宫午门鱼贯而出,在街道上急驶和奔行,前往前门火车站。

街上死一般的寂静,辘辘的车轮声和汽车引擎声格外让人揪心。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没有一点声音,只有非常凄凉的感觉。

前门火车站内,装满文物箱子的列车正待发动,总押运官吴瀛正逐一巡视装载文物的18节车厢。

车窗外,张学良的马队和军警已列队等候出发。

首批2118箱文物清点完毕,全部装上列车。押运人员、监视员、宪兵及故宫警卫一百多人也都登上另外三节客车箱。

站台上,马衡神情严肃地伫立着,凝视着装满文物的列车。这位从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就与这些文物朝夕相处的金石学家,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苦楚难受啊!他深知,这些国宝如同国家一样,正在遭受一场厄运,前途未卜。他深深地感到,作为文物南迁的倡导者,从今往后他将与这些外迁文物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天色渐亮,列车的轮廓越发清晰。吴瀛对所有车厢巡视完毕,跳下车来,跑到马衡面前报告说:“马馆长,一切就绪。”

马衡紧紧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瀛兄,有劳您了!易院长让我代表他来送行,祝你们一路平安!”

吴瀛充满信心地说:“放心吧,我们一定会把这批文物安全送达目的地。”

吴瀛,江苏常州人,字景洲。毕业于湖北方言学堂,英文专业。曾任京都市政都办公署坐办(相当市府秘书长)。27岁,受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的邀请,被聘到故宫博物院兼职,参与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清宫财产的清点和博物院的创建工作,并担任《故宫书画集》、《故宫周刊》首任主编。1926年,任“故宫博物院维持会”常务委员。1929年,担任“古物审查会专门委员”。

两位共事多年的文物专家,此时就像两位战友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这当儿,马衡在吴瀛耳边低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令吴瀛心中一震,松开拥抱后他用疑惑的目光看着马衡,马衡则向他肯定地点了点头。

“拜托了。”马衡说。

吴瀛点点头,继而朗声回答:“放心,我一定遵行。”两人挥手道别。

吴瀛、那志良、高茂宽等在客车窗口向送行的人挥手告别。马衡伫立在站台上,久久挥动着手,蹙额目送将要驶出车站的列车。在他的身后是一同前来送行的故宫同仁,还有许多北大的实习生。

周若思也站在送行队伍中,这位活泼可爱的大学生,似乎一夜之间成熟了许多,此时她最大的愿望是早早毕业,也能像师兄高茂宽一样,为捍卫祖国的文化和尊严而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呜——”随着长长的汽笛声,满载文物的列车驶出了前门火车站。

这是几百年来,如此大批量的国宝第一次被迫也是主动地离开紫禁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文物大迁移,就这样开始了!

承载着千年文明,

承载着稀世瑰宝,

在腥风中启航,

在血雨里驰行。

骨肉可分家可离,

中华文脉当永续!

承载着文化使命,

承载着民族重托,

在苦旅中抗争,

在黑暗里求索。

头颅可抛血可流,

华夏文明耀千秋!

故宫早期刊物——故宫周刊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