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两登庐山(2)

7月18日,周恩来将这些问题写成十二条,通过宋美龄交给蒋介石,蒋介石仍没有认可,不同意设在共产党的军队中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甚至提出政治主任周恩来为正、毛泽东为副。当即遭到周恩来的坚决反对。

7月国共庐山谈判再陷僵局。

在蒋介石否决共产党提出条件同一天,宋哲元遵照蒋介石指令,往天津日军司令部会晤日本大使香月,发表“平则和,不平则不和”的谈话。19日,宋哲元回北平,拆除市内防御设施,接受香月所提“休战”条件:(1)冀察当局向日军道歉;(2)二十九军从平津、卢沟桥、永定门以东撤退;(3)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实行中日共同防共。

南京政府在内部讲“打”的同时,以局部谈判往来于平津,反复试探和寻找“和”的可能。

7月20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三人:“日军进攻之形势已成,抗战有实现之可能。”“我们决定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谈之方针。”当天,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下山,去上海。

8月1日,南京政府向延安急电,蒋介石密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飞南京参加国防会议。8月13日,日军突然进攻上海,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爆发,蒋介石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国共谈判长期拖延不决的所有问题一日之间得到解决,朱德、彭德怀被任命为八路军正副总指挥,中共合法地位等问题随之解决。

毛泽东对日军侵华战略大势与时机的正确判断,在审时度势方面确实比蒋介石技高一筹,虽后发制人,实际掌握了国共谈判的主动权。而蒋介石在1937年6月、7月两次庐山谈判却失去了“统一”和“控制”中共和红军的最好时机,为中共和八路军的在抗日战争中的独立壮大留下了最大的伏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