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冠军路(7)

张燮林指导坚定地说:“邓亚萍个子是矮,但矮个子看什么球都是高的,有利于进攻。”

邓亚萍是一个极懂事的运动员,她知道自己进国家队是张指导顶着压力要她的,机会来之不易,比任何一个运动员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她发誓要玩命训练,为国家争光,为张指导争气!

她住在体育馆路的一间集体宿舍里,每天早晨8点到乒乓球馆练球。当时的乒乓球馆在现在的体育医院,那是一栋旧楼,房间很矮,打乒乓球最忌讳反光,所以夏天屋里热得像蒸笼也不敢开窗。那时候没有双休日,运动员每周一至周六练球,星期天休息。上午练3个钟头的球,邓亚萍穿着一身运动服,还要带两身干净的T恤衫。她左右腾挪,挥汗如雨,不一会儿全身就湿透了。每隔一个钟头,她就要换一件T恤衫。中午结束训练时,教练让运动员列队训话。她站在队尾,短裤嘀嗒嘀嗒地往下滴汗,不一会儿脚底下就被汗水洇湿了一圈。

下午照例又是紧张的训练,别人是5点多结束训练,她却要多练。运动员有句行话叫“赶澡水”,意思是说要赶在乒乓球馆停热水前去洗澡。当时条件比较艰苦,为了节约能源,热水不能可着劲儿烧,乒乓球馆每周有几天是晚上7点半停热水,有几天是晚上8点停热水。她的训练时间就跟着热水走,如果晚上7点30分停热水,她就7点10分结束训练;如果晚上8点停热水,她就7点40收兵。乒乓球队每天准时结束训练,体操队因为器械要轮流使用,总有运动员晚收兵。邓亚萍有时候和体操队晚归的队员一起就餐,有时候就泡碗方便面吃。天才源自于勤奋,邓亚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在训练上不惜力,肯吃苦,同时又勤于动脑。她觉得要想超越自我,必须在同样的训练时间里悟出别人悟不到的东西。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在腿上绑上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她一打就是两个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似的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据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一万多个。

当时的训练条件还比较艰苦,但对于自尊、自信、自强的邓亚萍来说,这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那时候的她穿着普通的T恤衫和运动短裤,只有两双回力球鞋。每天训练鞋子总是湿乎乎粘叽叽的,她只好把湿的那双放在乒乓球馆的窗台上晾,一双鞋还没干,另一双鞋又汗津津了。乒乓球馆窗台上那双白色的小号回力球鞋啊,记录了邓亚萍向世界冠军高峰攀登之旅的艰难的足迹。

8点钟洗完澡,到食堂吃完晚饭就将近9点了。她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宿舍,尽管累得筋疲力尽,还要去洗一大盆的脏衣服,等她把6件T恤衫像万国旗似的晾成一排后,腿已经累得抬不起来了。宿舍里没有电视,看电视要到电视房,可她的腿像灌了铅似的一步也迈不动了。运动员是军事化管理,晚上10点钟统一熄灯,邓亚萍不仅没有机会逛公园和商场,甚至连看电视的福分都没有。日复一日的训练枯燥极了,她咬牙坚持着。打乒乓球总要旋转身体,她的颈椎、腰椎、膝关节、踝关节等所有带轴的部位都有伤,腰肌劳损折磨得她疼痛难忍,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她一声不吭,实在熬不住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血泡连着血泡,她挑破血泡裹上纱布接着练,即使伤口感染,都坚决不下火线。她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也收获了常人难以收获的硕果。独具慧眼的张燮林没有看错徒弟,1989年,邓亚萍和乔红搭档,荣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双冠军。

1991年4月,在日本千叶举行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邓亚萍击败朝鲜对手获得女子单打冠军。她的球风给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比赛的萨马兰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赛后,他对邓亚萍说:“你打的好极了,绝对是世界一流水平。我邀请你今年秋天到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访问。”邓亚萍爽快地答应了。

1991年11月,邓亚萍随中国乒乓球队赴欧洲比赛。结束后,国家体委国际司的翻译刘北剑陪同她一道飞往洛桑。她原以为萨马兰奇邀请运动员到国际奥委会总部访问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到了洛桑才晓得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位被萨翁正式邀请访问国际奥委会的运动员。与萨翁共进晚餐时,萨翁对邓亚萍说:“你的乒乓球技艺是,你应该拿世界冠军,还要学习英文。明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如果你能取得冠军,我一定给你发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