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逍遥(12)

翻译这本书,是一个相当愉悦的过程。译者本来没有资格翻译,本书作者白睿文先生精通中文,曾经将《长恨歌》《活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等当代著名的中国小说翻译为英文,事实上由他来翻译成中文是最佳人选。然而白先生由于学术活动繁忙,没有时间来翻译,而后才由我来顶上。在翻译过程中,得到白先生本人和编辑周彬一次次无限耐心和极其负责任的指点,他们对译者的误译、译得不佳的地方,或加以校正,或加以完善,使本书最后呈现出眼下比较像样的面貌,我要对他们表示特别的感谢,此外要感谢谢互联网上一些有心的影迷提供的有益意见。特别要指出的是,本书如有疏失,责任都在译者,与他们无关。我唯一希望的是它没有扭曲作者的原意,尽量忠实地传达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同样,我希望这本小书的产生,能够对国内的贾樟柯电影研究,起到有益的作用。毕竟,作为一个严肃地关注当代中国现实的导演,贾樟柯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位导演,无论是现在、五十年后还是一百年后。

最后,谨将此书献给贾樟柯,期待他能拍出更多的佳作。

译者

2009年10月

1 例如唐朝的郭子仪和宋朝的狄青。——译注

2 林旭东、张亚璇、顾峥编,《贾樟柯电影:站台》,中国盲文出版社,2003,第192页。

3 白睿文,《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第170页。

4 无论如何,三部电影起初并非周密策划的三部曲。但在中国,通过制作者们背书同意出版构成一个系列的三本书,电影以“故乡三部曲”之名进行市场推广,随后中国的DVD版本(多数是盗版)更进一步把三部曲的概念推广开来。

5 参见Jonathan Rosenbaum的文章“Zhang Ke Jia,Poetic Prophet”,事实上,这篇文章认为贾樟柯的小城出身是使他成为令人激赏的导演的主要原因,文章的在线链接为,李启万在Senses of Cinema网站对他的导演生涯的评论,可在线阅读(#4)。

6 欧阳江河主编,《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第268页。

7 对于贾樟柯让他的故乡“代表中国”的野心,刘津在她的一篇题为“The Rhetoric of Local Languages as the Marginal:Chinese Underground and Independent Films by Jia Zhangke and Others”的文章中做出了类似的探讨,见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Autumn 2006,第179页。

8 2006年2月21日,《三峡好人》在汾阳首映前,贾樟柯表示他希望拍摄更多关于他的故乡的剧情片。

9 Jason McGrath,“The Independent Cinema of Jia Zhangke: From Postsocialist Realism to a Translational Aesthetic”,张真主编,The Urban Generation:Chinese Cinema and Society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转下页)(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81—114页,汪晖的评论见欧阳江河主编的《中国独立电影访谈录》,第263页。不过马杰声更宽泛地(但以更全面的方式)指出贾樟柯所受到的影响,汪晖的评论特别指出中国地下纪录片运动同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的国际艺术电影在贾樟柯电影美学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基本作用。肯特·琼斯很可能是第一位直接指出侯孝贤和小津对贾樟柯的影响的人,见他的文章“Out of Time”,Film Comment ,2002,43—47页。不过贾樟柯曾在许多次访谈中谈到小津和侯孝贤对他的影响,例如张建德(Stephen Teo)2001年对他的访谈,“Cinema with an Accent”,文见Senses of Cinema,网址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