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1)

1996年,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学生的贾樟柯,携《小山回家》参加了第二届香港独立短片和录像电影节。这趟旅程不仅斩获电影节金奖,也对贾樟柯后来的导演之路产生决定性影响。这不仅因为电影的成功在那儿得到认可,还因为贾樟柯首次遇见了几位电影制作者,包括周强、李杰明和余力为,这些人后来将成为他的合作团队的核心成员。这三人均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在外国读书(周强在纽约,李杰明在巴黎,余力为在比利时),并且都在香港电影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看了《小山回家》,和贾樟柯见了面,双方一拍即合。这对余力为来说尤其显得真切,他自己执导的纪录短片《美丽的魂魄》(1996)在同一届电影节上放映。由于对彼此作品的惺惺相惜,再加上双方对罗贝尔·布列松11电影的欣赏,贾樟柯和余力为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同道情谊。余力为这部讲述三个女人在北京生活的纪录片《美丽的魂魄》12,它的几个主题,包括对流行歌曲的强烈关注(电影的前五分钟没有对白,完全是流行歌曲的视觉堆积)以及对当地取缔卖淫活动的描绘,成了贾樟柯后来电影的签名式元素。13

随后在1996年,贾樟柯和余力为加入了李杰明新成立的公司胡同制作 ,这是一家专注于独立电影制作的香港公司——他们合作的结晶就是贾樟柯的首部长片《小武》。贾樟柯当然具有热情、干劲和视野,他的快速扬名和成功却无疑受益于香港核心制作团队的经验、专业和国际训练。他们形成的有力合作,有点类似早年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情形,即本地有拍片经验的导演(如侯孝贤)和一群在国外受过训练的电影制作者(如杨德昌)形成合作的形态。贾樟柯和他的香港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恰好在历史性的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前夕结成,预示了香港回归后的几年里香港和内地电影工业的快速融合。与此同时,这种两地的电影合作也陆续产生了一些最令人兴奋和富于想象力的当代中国电影。

《小武》的幕后故事,和片中主角的故事如出一辙,有一个卑微的开始。遵循“从小做起”的策略,这些电影制作者计划以低成本短片作为他们合作的开始。贾樟柯先写出一个剧本,片名借用了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小说《夜色温柔》(1934),描述一对年轻男女在宾馆房间一起度过第一夜的事。这部电影的长度预计为三十分钟,只有两位演员,全部采用内景镜头,描绘的事件跨越一个夜晚。他们计划在过完新年后开拍,但当贾樟柯带余力为到他家乡汾阳过年的时候,他们看到汾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这位有抱负的导演上学一年半后首次回家,他被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对老建筑的大规模破坏到影响了老朋友们的更微妙的个人变化——震动了。贾樟柯立即决定转而捕捉家乡所发生的一切。

贾樟柯放弃了原来的拍片计划,重新写的剧本的最早构思是关注手艺人——也许是裁缝或钢铁厂工人——并挖掘他在身边环境不断发生的广泛变化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最终,贾樟柯选择扒手作为主人公。稍后我会提到,文学和电影中的虚构原型被证明对贾樟柯创造出“小武”这个人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贾樟柯描述了作为主角原型的他的一位老朋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