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4)

贾樟柯始终将他自己定位为毫不妥协的独立电影人。这个身份可以从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拒斥商业制作模式而采取更尖锐的独立视点看出来,包括起用非职业演员、长镜头(extended takes)、非常规的叙事结构,甚至是延长的电影放映时间。对于独立电影制作者这种经常显得危险的身份,贾樟柯曾经在作品中进行思考。那是在2001年,贾樟柯执导了一部名为《狗的状态》的五分钟短片,电影记录了一群小狗在市场上被出卖的命运。

电影描绘一群被捆绑在麻袋里的小狗,缓慢的摇镜耐心地跟拍这些动物在袋中蠕动的情形。慢慢地,有一只小狗从麻袋的小口里挣扎着探出它的鼻子,然后将鼻子伸得更远,到能够在这个口子里挪动整个头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贾樟柯以这部短片对中国独立电影令人窒息的生存状态进行表态,同时也强有力地描绘了这些艺术家的艰难生存现状,他们所面对的是审查、限制创作、对独立艺术缺乏基本支援的体制。这种将自己定位为“独立艺术家”甚至“濒危物种”的极端自我意识,不仅通过充满喻义的电影姿态例如《狗的状态》得到表现,更通过公开的谈话坦率地表达出来。

这种对独立身份的敏感同样透过贾樟柯的作品和第五代——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文革”后首个电影导演班——代表的电影精神之间强烈的紧张而表现出来。尽管《黄土地》这部第五代早期里程碑式的电影对贾樟柯走上电影之路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但当陈凯歌、张艺谋和其他第五代的导演们越来越倾向于拍摄大成本的古装史诗大片时,他们的作品和贾樟柯本人的电影方向在意识形态和美学之间的强烈分歧变得越发明显。贾樟柯经常被人称为“第六代”的一员,他的电影手法避开了情节剧、幻想电影、喜剧和其他商业电影的诱惑,倾向强调普通人生存困境的现代主义美学。贾樟柯这一代的电影导演们也开始远离文学作品的改编——第五代的许多导演正是通过改编文学作品而确立自己的地位的,《红高粱》(1987)、《菊豆》(1990)、《霸王别姬》(1993)、《活着》(1994),以及第五代的大多数其他著名作品皆改编自中文小说——他们所偏爱的是由现实生活所激发的故事,经常反映了一个高度个人化的维度(尽管我将会在论述《小武》的一章中指出,第六代对革命文学资源的决裂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彻底)。

评论家汪晖和Jason McGrath(马杰声)都敏锐地发现两种构成贾樟柯作品的基本美学模式,分别是19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的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运动(特别是纪录片)和国际艺术电影(特别是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的作品)。9很可能正是这些影响,再加上改革以来他在新媒体时代的成长经验,以及对家乡的富有活力的情感等塑造了贾樟柯独一无二的电影世界。当第五代导演在2000年后投身“好莱坞大片”模式后,他们那浮华矫饰的“为城市人打造”的虚构往昔和贾樟柯粗粝的当代现实视点之间的紧张关系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紧张在2006年转化为一种对立,当时贾樟柯决定在张艺谋的武打巨制《满城尽带黄金甲》公映的当日上映他的获奖艺术电影《三峡好人》。贾樟柯在公开场合对这位资深导演面对商业诱惑时的艺术失败所作的一系列抨击更是火上浇油。10这样的交锋是贾樟柯进一步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冲破麻布袋的小狗”的另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对张艺谋的公开批评,以及在《满城尽带黄金甲》公映的同一天公映自己电影的坦率手法,同样受到他自己的商业欲望的刺激。尽管甚至在浮出地表同国内电影制片厂合作拍片之后,贾樟柯仍然异常忠于自己的艺术理想,但就算是他也不能免疫于商业主义的诱惑,2007年他为福特汽车公司所拍的短片以及为玉兰油等公司所拍的电视广告就是最好的例子。

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制作于1997年至2000年,代表了他作为真正的“地下电影制作者”的职业生涯第一阶段。三部曲的背景均设定于导演的家乡山西省,每一部电影都突出了被边缘化的个体(歌手、舞蹈演员、扒手、妓女和漂泊者)游走挣扎于当代中国充满剧烈变化的世界时所面临的困境。《小武》讲述扒手的故事,他面对着友情、亲情和爱情的破裂,并最终落网于当地公安的严打活动。《站台》经常被认为是贾樟柯最具野心的一部电影,它是一部史诗片,见证了中国喧嚣的1980年代,以及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激进转变。《站台》截取了一个山西歌舞团的十年光阴,是一首关于时间、变化和青春的电影交响诗,脱俗而深刻。由于它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因此本书同样以最长和最详尽的篇幅对它进行评述。贾樟柯的第三部电影《任逍遥》持续地表现出他对变化的中国的思考。电影的背景设置在大同,一个正在进行着大破坏和大建设的灰色城市,电影描绘两个失足青少年,他们生活在充斥甜腻的中国流行乐、卡拉OK、《低俗小说》和可口可乐的世界,然而在无所事事的同时,做着参军和当上黑帮小混混的白日梦。《任逍遥》完全以数字录像这种电影新媒介拍成,它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数字制作发展的重要一步。

1990年代,一股巨大的民工潮从乡镇涌向大城市,小山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上海、深圳和其他城市追寻梦想。但所有这些大城市后面的小城镇的命运将会如何?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试图重估这些地方及这些人的变化和命运——还有他自己最终的回乡渴望。本书的核心内容试图挖掘他的电影的历史脉络、用以构成对话的文学和电影的互文、他的电影世界的主题和哲学中心,以及使贾樟柯的作品显得如此卓尔不群的视觉语言。每一章对一部电影的重要元素进行细读,在解读过程中我强调贾樟柯对剪辑、电影语言和场面调度的运用。然而与此同时,我也梳理出他的核心叙事主题:破坏与变化、停滞与变动、政治文化vs.流行文化,当然,还有对故乡的不停追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