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批评李辉

我很清楚,这比前一件事更让很多人想不通。因为余秋雨毕竟有“造假嫌疑”,李辉先生却无疑是在“打假”。涉嫌造假的你质疑,出来打假的你也批评,天底下哪有这样离谱的?你这不是存心闹事吗?

理解!理解!大家的怀疑有道理!之前,确实没有这么做的。但是,正因为以前没有,现在就应该做。做什么?讲清楚一个道理──“批评必须有,规则不能无。”这道理,相信大家都能同意。但可惜,空对空地讲,只怕没人听。这就要有案例。质疑余秋雨,可以说明“批评必须有” [ 何况他本有可疑之点 ] ;批评李辉,可以说明“规则不能无” [ 何况他本有不足之处 ] 。这样好的案例,岂能不“借题发挥”?哈,这就是我的“别有用心”!

这当然又会遭到痛批:你怎么可以这样“居心险恶”?尤其是,在这个造假成风的时候,怎么可以拿打假的人来说事?是的,你们的批评有道理。但我愿意告诉诸位,正因为李辉先生是好人,他的动机也是好的,我才要批评他。我批评他,就是想说明又一个道理──“动机并不重要,好人也能批评。”为什么?很简单:如果好人是不能批评的,那就意味着一旦被批评,就“有罪推定”地成了“坏人”。这对被批评者是不公平的。所以,只有确立“好人也能批评”的原则,并且实打实地做那么几次,批评才会真有自由。那么,动机为什么不重要?这个问题,我将另文阐述。在此文中,我将提出“批评三不问”的原则,其中第一个,就是“不问动机”。这篇文章已经写好,将择日发表,敬请关注!

实际上,无论是质疑余秋雨,还是批评李辉,我都一直希望能够超越事件本身,趁机讨论一些原则性和深层次的问题。我同意刘敏先生的观点──比李辉或易中天是否“飙车”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是“道德质疑底线问题被鲜明地提了出来” [ 2009年6月12日《长江商报》 ] 。有责任感的读者,是不是可以多关心一下这个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