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造品并非赝品

如果要定义何谓戏剧,说法大概有千百种,有一派认为“必须排除‘像真的一样’,要让观众意识到‘眼前所见全是做出来的,而随着戏剧进行,如果一切变得自然而然时就得将之中断’”。其中意涵要一一说明清楚会很复杂,在这里仅针对一般戏剧要求的“像真的一样”来着墨。

“这么大费周章造假,为何不干脆用真的东西呢?我想这样应该会更具真实感呀。还是说有‘舞台上不用真品’的不成文规定?”

M君问道。其实并没有这类规定,或者是刻意不用真品,而是因为真品不见得效果更好。前人除了从经验上得知这点之外,职人的专业自许不允许他们直接把真品搬到舞台上。

到了现代,只要能够表现,什么都能用,而特别执著于“仿造品”则大多是因为效果更好。

以树木来说,真正的树干颜色不够有立体感,而且太重了,在树干表面涂上一些颜料,反而质感更逼真。既然如此,那何必特地使用沉重的真品,还不如做个轻的来代替……

所以,虽然使用真品没问题,但往往是“真品带来困扰”。例如屋瓦,真的不但过重,万一掉下来反而危险。因此,舞台界都将做得像真的的东西叫做“仿造品”,绝不说“赝品”,因为并非站在真品的对立面,无所谓真假可言。

有时舞台上也会有真品和仿造品混用的情形,但为了避免两者之间差异太大,会像其他布景一样特地涂颜料,减少太过突出的真实感。

“仿造品”有几项优点,首先是轻盈,以及无危险性、容易处理、便宜等等。当然,特别制作也有很贵的例子,只是从其他几项优点来综合考虑的话,还是会特别制作。

不管怎么说,只要是必需的,尽量能不花钱、效果好,都是舞台制作的重要课题。所以说,舞台设计不光设计而已,还要考虑许多事情,依据规模,制作预算也会不同。但无论多寡,最重要的就是不浪费,钱要花在刀刃上。

再以《雪国》为例,布幕拉开的第一个场景是“越后汤泽的火车站”。火车站在飘落的雪花中慢慢浮现舞台,第一个画面就得让观众确实感受到《雪国》一剧即将开始了。从阴暗的观众席望过去,旁白说出名句“穿过长长的国境隧道,就是雪国了”,布幕随之拉起,浮现出雪国的火车站,而故事就即将在舞台上展开……

“幕一拉开,啊,是《雪国》,真的有这种感觉喔。实在很有乡下火车站的气氛,而且有寒冷的感觉呢。”

M君说道。为他导览后台时,每次看到真实的布景道具,他老是惊呼连连。这也难怪,因为那些布景的制作实在太简单了。

“所以我常说‘不能浪费钱’,而且还要展现出‘最大效果’!”

我一边导览一边做说明。

确实做成立体外形的只有车站月台上写着“越后汤泽”四个字的招牌和信号灯,其他部分都是平面的。在平面上绘制图案称为“景片”,当然比较便宜。

就写实来说,立体的布景效果比较好,但随着使用方法不同,景片也可以充分展现立体感,例如加上灯光的助力等等,意思是,只要部分特别强调、打上灯光,就能呈现立体的效果。

像这个场景,让车站的招牌和信号灯立体浮现,就能让观众产生错觉,以为其他东西也通通都是立体的。灯光没有直射的部分,譬如车站内的木板墙、枕木做的站内栅栏、有积雪的树枝等,全是景片。但相较于它的面积和制造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不太花钱的。

当然不单是预算上的考虑,还有减轻布景的重量、不会造成换景的操作负担等好处,此外,拆解后可以折叠,收纳不占空间。不过如果用强光直接照射,那简直是对观众掀开底牌了。

然而,有时候景片本身能造成一种风格化的效果,这时就不怕观众看出是景片了。歌舞伎和新派剧就是很好的例子。

《雪国》这出戏则是相反的情形,导演对舞台美术设计的要求是:“不想要新派剧的舞台装置。”

所以景片如果露了馅儿,那可伤脑筋了。

“竟然是这样做成的!”M君这次大感兴味的是《秋天后山》那一场戏的树林,连连叫道“又被骗了”。那片林子是将画在布上的树干剪下再黏到黑网上的贴花。网以黑色细线织成,从观众席瞧不见,所以贴在上面枝繁叶茂的树木看起来就像立在地面上一样。不过灯光可不能直接打上去,否则马上见光死,那就扫兴了。

这也是通过灯光师的协助才能“弄假成真”。换句话说,灯光不打在林子上,而是在立体的大树树干、后山土堤、墓碑上打出宛如秋季夕照的效果,树木则以剪影方式呈现。此外,为了让树木剪影更逼真,树干前方吊着许多贴上树叶的枝枒。加上打光的效果,树木剪影就像被日光夹住,看起来跟大自然里的日阴处没两样。树干前方的垂吊树枝也是贴花,上头还可以加上许多红叶。缝在网上的树叶要尽量立起来,如此一来,从侧边打光就会更有立体感了。

舞台就像变魔术,一定得运用机关,可是又不能让人察觉。为了不露出破绽,就得下工夫,譬如让观众产生错觉,或是强调其他部分,好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别处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