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点心”的定义(2)

日本人的舌头适应了中国的味道

点改心胸——产生倦意的时候,稍微吃点小吃,放松一下心情,是谓“点心”。这样的说法颇有雅趣。

六世纪梁朝昭明太子因为都城的谷物涨价,“改常馔为小食”。据说,这就是点心的起源。

这原本是一则厉行勤俭的小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点心指的是“常馔”,即正餐以外的食物。

在香港,每到一定时点,饮茶店都会坐满客人,生意非常红火。

“这个在日本也会有市场的。”

世上到处都有行动敏捷的人,很快饮茶店就被引进到日本。我所居住的神户市,不久前也有人从香港请来师傅,开起了点心店。

听说东京也有好些个卖点心的店铺,生意相当不错。尽管如此,数量仍然不多。因此,也没有什么人评论说哪一家好吃,哪一家不好吃。

战前日本的“中华料理”店铺数量很少,菜肴的品质也不怎么样。

听四十年前来日本的中国厨师说:

“我来日本的时候也算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厨师了,不过头一个月都没让我拿菜刀。这段时间我都在认真地看伙计们的操作方法。要有哪些调整,也就是说,要怎样做才能适合日本人的口味。看好之后就要模仿着做出那种味道来。”

由于原汁原味的中华料理不合日本人的口味,无论如何都得改一改。

然而,现在从香港请来的厨师在抵达日本的当天就可立即上岗。

看来到了今时今日,中餐在日本已经不需要进行大调整了。

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中,曾有大批日本人被迁到中国,如果这个过程没有留下哪怕稍微一点意义,岂不悲哀?追寻一番之后,我们发现其中有一点价值在于,日本人实地体验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从肉包子到荞麦面

饮食就是其中之一。日本人的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此,当飞机在羽田机场降落之后,中国厨师就径直来到赤坂的中餐馆,走进厨房,劲头十足地开始干起来。

爱吃中餐的人多了,中餐馆也不断涌现。这样一来,就有人说甲店有点油腻,乙店味道则比较清淡,如此种种,点评之声不绝于耳。

批评打破了表面的和谐,确实令人不快。然而正是有了批评,厨师才能够据此不断改进,从而使得味道越来越好。

话题又有点偏离了,我想说的是,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而如果数量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批评也无从提起。在日本,现在中式点心数量还犹嫌不足,不过请恕我斗胆预言,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多的。

凡正餐以外的都算点心,因此从肉包子、饺子、烧卖,到煎饼、三明治等可以简单食用的食品,全都包括在内。连乌冬面、荞麦面也不见得不能归入点心之列。

吃起来简单,绝非等于烹制时也一样轻松。

美味的点心走的是低调路线。虽然不是正餐,却又绝对够味。平日里不显山露水,其精妙之处却往往在恰巧的时候让人拍案叫绝。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