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故居
宅院呈目字形,这“回”字于是以目代口。除了正方形的四合面积外,正座后面还有一个后院,带一座后罩房和东西配室,形成另一横向、长方形的小四合院。北京东城后圆恩寺十三号并不难找,胡同甚阔。大门也宽,属于“蛮子门”式样,朱红门框,旁砌砖壁,上有青瓦檐顶,入门影壁题“茅盾故居”。前院搭了个花棚,也是田字形四分花圃,冬天没有花果,只长些冬青叶子。
正房和东厢是展室,西厢是原来的会客室,依原貌陈设﹔后罩房是起居室,从左看起(隔着玻璃槛窗)是:小书室、大书室,卧室和浴室。浴室不但有磁洗脸盆、抽水马桶,还有座地砖边铺砌的白瓷浴缸。这是非常难得的全套洁具设备,而且浴室宽阔,足有一百多平方英尺,全室铺半墙高瓷砖,地面铺细格纸皮石瓷砖。一般的四合院只在倒座西端立一墙,墙后挖一坑洞而已。当然,茅盾是当时的文化部部长(展室中就有一份白纸黑字的官方聘书),生活水平较高,院子里后来还立有他的雕像。
作家睡的是一张铁架床,床头框架是栅栏式,也很摩登。卧室有一张三抽屉木书桌,桌边放一高茶几,放茶杯(这摆设配砌得好,因为书桌不大,茶杯又易碰翻)。书房中的写字桌就宽阔了,除了正中的长抽屉,两旁竟是有门的柜。沙发、坐椅都罩椅套,显得温暖而古典。室内也装置排管式暖炉,不止一座,都装在书桌旁。
宅院也有加建的房子,后院添了东西厢房,正院东侧加盖一连串群房﹔西厢和倒座曲尺形相连,可用的内室就多了。这也是四合院的优点,大嘴巴里总可以加添什么。而我们住的公寓,再建就成僭建了。四合院不断僭建又怎样呢,成了大杂院。西角的耳房如今是子夜书屋,日间售书,而且售的大多是旅游纪念品。
郭沫若故居
这是华丽的三进院布局,从正门进去,先经过树木繁茂的园林地带,才到二门。第二重院门正是漂亮的垂花门(前檐两侧垂下莲花蕾半柱),内立木影壁,两旁伸出招手回廊。垂花门开在墙间,所以正院没有倒座,只有回廊。本来,院门左方应是倒朝房,却已变成了园林的山丘,所以院宅也不算正规的四合式。
庭院很宽阔,分为许多小花圃,还摆了作家的全身坐像,又散置有铜编钟和一对石狮子。回廊连续不断,不但围绕前院和正房的前前后后,也绕遍后院,像替屋舍镶上花边。游人走遍全院,从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全部有廊檐遮盖,不怕日晒雨淋。正座两端添加的耳室,用作衣帽间,并且镶了大壁镜。
屋舍外表画栋雕梁,室内却是西式装潢,门窗都髹奶白色。窗分二层:上层横窗,上下旋转推出式﹔下层大直窗,门扇式左右拉开。人字纹砌木地板,每室安排管式直立暖炉。厢房现为展室,北座分三间,是作家写作和办公的地方,都宽阔。一室摆全套沙发,加躺卧式沙发、茶几,书桌是两张相对合并摆放,两边都可坐人,又放进一桌四椅﹔另一室也有书桌,摆两套沙发,围成圆形,屋角还放一台三脚钢琴。卧室较小,也有单人沙发。床边有一座二十四史的特种书柜,柜面刻上“蚀绿宋史”、“明史”等字样。后座是于立群的工作室。我没见到洗手间的模样。屋顶无脊,也不铺瓦,只用筒条跨越坡面,我觉得是偷工减料。
这四合院较早时是宋庆龄寓所,她后来搬往更漂亮的醇亲王府花园。作家似乎对房舍没有改变什么,但改变的是院外的环境、院外的世界,一切都热闹起来,务实起来,因为旅游规划的“胡同游”大车队就在巷口,面对隔街北海公园的北门。
西关大屋
广州的“西关大屋”颇能展示岭南传统民居的特色。称之为大屋,因为有三路三进,共九个厅堂,而且有二楼。和江南的进深内宅不同,它没有庭院,不种大树,只有天井;厅堂集中,没有夹道,由隔墙分开。正门设在中路,入口为三合一结构:大门是高大双扇门,前面设趟栊,用圆木棍横排架结成栏栅,左右横向开合,平日拉上,可以隔断内外,却通风透凉。门外再装吊脚门,高度为趟栊五分三,关上了可遮蔽视线。这组大门结构,香港仍可见到。如今家家户户竟用铁闸,仿佛兽笼。
正厅是一般堂屋形式,前有天井以雕饰飞罩相隔。正中摆条案,太师椅,八仙桌,圆凳﹔贴墙两边摆坐椅和茶几。楼身极高,以一套屏门把前后分隔。门上建一大神楼,仿似舞台,进深浅,但楼身直达屋顶,阔度与正厅相同。神楼有祭坛,两侧有小门,不知何故,楼前并不架栏杆,似乎容易失足堕下,我也不敢进去。槅扇背后是头房,家中长辈用,房后是二厅,也是饭厅。
正厅东面是书厅,这厅是开放式敞轩,朝街一面没有内墙,只有外墙,墙上还开漏窗。书厅前的空间,本是小天井,但用翠绿琉璃花砖砌了矮花台,栽种许多小树和盆花,成为小庭﹔屋顶也盖至书厅檐前为止,加明瓦,庭院上面露天。这个构思使书厅分外雅致。书厅背后为东头房,供家中长子新婚后居住。厅房也以槅扇分隔。
西路厅房形式与东路对称,但无小庭院,小天井的位置搭了倒朝房,顶上的平台,建了女儿墙,栽植花卉,自成楼上的小花园,与东路建筑同中有异,可见巧思。西路本是偏厅,供招呼宾客用,如今辟为展览室,展出西关民俗用品,如火水灯、梳妆镜、化妆盒、电暖器等,还有一副云吞面担挑。
二楼有两间房,分布神楼左右,神楼后走廊相连,是小姐们的天地,出了闺门,可以上平台花园看街、赏月、拜七姐。楼梯上的闺房,其中三面设屏门,朝正门的一面建槛窗(下截为墙体,上截是长窗)。整座楼宇的屏门全装彩格玻璃,墙上装典型的岭南满洲窗。墙身由水磨青砖对缝铺砌,不加涂料,保留原来的青灰色调。地面铺红方阶砖,屋顶露明,可见衍梁。天井前的厅堂,檐前用玻璃明瓦,使室内更光亮。
三路建筑两侧,各有冷巷,美其名曰“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但冷巷其实供仆人走动做杂务:晒衣、栽花、倒马桶等。各厅与走廊、冷巷间,有双折折叠式木门,打开时折起,不占地方。门框上沿装扇形玻璃窗,彩玻璃砌成蝴蝶形状,名为蝴蝶窗。这是西式半圆辐射图形窗式的变奏。天井墙壁砌上吉祥灰塑画,并附对联,这却是岭南的土产装饰。少数西关大屋附大花园,一般则集中在城西,街面中间是花岗岩石板,石街两边建屋,相互为邻,成为富裕的住宅区。有的西关大屋面阔七开间,有的只有一路,虽然窄,但深,进深可达面阔四至十倍,名字很形象:竹筒屋。我没找到,找到了也不一定可以进去参观。就看将来是否会开放一座,添一展馆。
展出的西关大屋并非全部,三路三进,只展出三路一进而已。但已经不错,主要的正厅、神楼、书厅、二楼、冷巷,都齐备了。大屋是原地原物重修,又按原来的摆设布置,大床、梳妆台、面盆架、桌椅,都是旧物,书厅中还有一座留声机,反映西方民俗文化在中国岭南登堂入室。大屋内挂了许多西关民俗风情照片,丰富了展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