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顾颉刚离开北京(3)

顾颉刚十分在乎朴社的前景,与妻子谈到它,居然“太快意,精神提上,竟致失眠”(《顾颉刚日记》,1923年6月24日)。可是,1924年上海发生战事,在沪同仁急需用钱,议决解散朴社。当时人在北京的顾颉刚大怒,却已“鞭长莫及”,收到上海朴社同仁寄来的款子之后,他找了老同学蒋仲川等人入社,仍旧约定存下钱来,决意继续维持下去。1925年6月28日,顾颉刚更当选为朴社的总干事,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朴社总干事的身份,激起了顾颉刚的事业心怀。像是他注意到北京大学所在地的马神庙附近并无书店,朴社如果可以在那里开家书店,必可获利。经过他亲自视察(《顾颉刚日记》,1925年10月8日、15日),由同仁决议利用共同基金在彼处租房,从此创办景山书社。顾颉刚耗费了不少精神力气在景山书社的成立杂事上,既参与招考“学徒”与伙计(《顾颉刚日记》,1925年11月1日、9日),当11月15日景山书社开幕,顾颉刚更亲自照料店务。只是,那时他却还拉不下脸来,“见人颇觉不好意思,想不到我也会做商业的”,对自己的这等行为感到害羞。可是,书社的确赚钱,1926年6月的盈余有九十余元,“可见营业之有起色,将来可有发展之望也”(《顾颉刚日记》,1926年7月6日)。

准备出书,是朴社的另一目标。本来,顾颉刚与钱玄同、胡适等人讨论古史的函件文稿,早就得到大家的注意,朴社同仁一直要顾颉刚把这些文章编辑成书出版的,不料,“有一个久居上海的曹聚仁,把它们编了一本《古史讨论集》出版了”。大家看到这部《古史讨论集》,错字太多,印刷又粗劣,就开始埋怨顾颉刚:“为什么你要一再迁延,以致给别人家抢了去。”顾颉刚心下也是挺难过的,因为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文字还不成熟,又苦于杂事过多,想定心研究几个大题目,作成一篇篇幅较长的文字,把自己胸中积蓄的想法,提出的论题,建立起一个系统,真能揭露中国过去两三千年的古代历史本相。可是,现实的环境,却不给顾颉刚这等机会。他悲哀地写道:

我的环境太不帮助我了。它只替我开了一个头,给了我一点鲜味,从此便任我流浪了,饥饿了!

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往经营与学术文化相关的社会事业这条路上走,是顾颉刚自己的决定。由此带来的各等杂事,引来的各种牵连,其实是自己迈开这一步的必然结果。

 四

饱受生计逼迫滋味的顾颉刚,想要找条出路的时候,也不由自主地卷进了1920年代中期的时代浪涛里。这时,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浪头,已然拍打到北京。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北大成立了救国团,顾颉刚亦参与其事,并应推为出版部主任,负责编辑《救国特刊》,刊登在《京报》副刊;顾颉刚更写了不少纯粹学术以外的文字,想要编成一部通俗的“国耻史”,唤醒民众。

1926年3月18日,北京铁狮子胡同国务院前,又聚集了扛着“反帝”旗帜的人群。遗憾的是,这场运动却以鲜血收场,四十七人不幸罹难,史称“三一八惨案”。翌日,段祺瑞为临时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下令逮捕通缉徐谦、李大钊、易培基、李煜瀛、顾孟余等人。顾颉刚未曾参加这场运动,对于名列“黑名单”的这些人也不是很有好感,因为他们“实在闹得太厉害了”(《顾颉刚日记》,1926年3月19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