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英文当然很麻烦,工作上必须依赖工作室的成员。工作的时候助理与他一起开会,帮助他工作。但是私底下,英文不好,在社交上的限制多,生活被限定了。因为这状态,他成为工作狂,生活很大的比例都在工作。但是他觉得这样子也蛮好的。
“反正艺术家是无业者,无业者是整天没有工作的,或反而是全天候的工作者,本来艺术家就是这样的。”
“艺术本来就是寂寞和脆弱的,所以才真实可信。”
不会英文也成为蔡国强自我训练的正面元素。
当蔡国强看一个展览的时候,他可以不读作品的文字解释,可以专注地看艺术作品本身。这点很重要。蔡国强长期订阅《纽约时报》,但是他不会每天阅读,而是在周末时把一大叠报纸拿来翻一遍,喜欢的裁下来。虽然他看不懂英文,但是他会看新闻照片的图片大小、拍摄角度、排版位置,不用读文章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新闻观点,这也慢慢地养成蔡国强从视觉上寻找作品意涵的习惯。
他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做展览的时候总希望不要只吸引那些来自艺术界的观众,总希望多一些跨界的乐趣。然而,他私下的生活却十分规律,“十分无聊的”。
他固定阅读几本杂志,包括《国家地理杂志》日文版,《新闻周刊》日文版、《亚洲周刊》中文版。
“不过说实在的我现在也不怎么积极阅读,我会看看图片,若想深入了解才会认真看文字。另外,纽约时报我也读,但主要是看新闻图片。至于网络,我先看关于自己的消息,看完自己的消息后会联结到其他网站,再一直连出去。不过,看这些东西,并非是接受信息,而是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放松。”
另外,他每两三天会去健身,他喜欢按摩,一个礼拜要去按摩一次。
他就是不肯学英文。
关于不肯学英文,他又说,让工作室与外国人直接沟通,等于让自己在每一次与人谈判的时候的时候多了一道折冲,也就比会说英文的人,多了一点时间去多些思考。多了这一道程序,就少了人际上短兵相接的直接,增加一点余裕,情绪与思考上的余裕。
蔡国强并没有受过政治迫害,最早在泉州他在剧团当美术设计,还在外打零工赚钱,过着还不错的日子。而他现在因为参与京奥从美国回到北京,从上层到下层,美术界从内到外,甚至跟中国媒体,都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住在国外寂寞,偶尔会想家乡。因为接下二○○八北京奥运开幕式的工作,我终于回到中国大陆作比较长的停留。做北京奥运,我却感到更寂寞。”
二○○八那一年蔡国强在中国得了很多奖,包括中国最具创意的人,中国十大人物,这些各式各样的奖项。大家都希望他回去领奖。但是他觉得那些奖项与赞美,好像有点不像自己,一种很复杂的感觉。
奥运闭幕式一结束,他就离开了。记者访问他的时候他说:“我要先离开祖国的怀抱,回到世界人民的怀抱。”
寂寞(2)
蔡国强:我是这样想的
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