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毛泽东说佛教谈佛经(8)

“《金刚经》值得一读”

1961年,毛泽东同班禅大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谈话过程中,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班禅大师:“西藏是大乘,还是小乘?”

班禅说:“我们学的是大乘,搞密宗,但小乘是基础,也懂得小乘。”

毛泽东问:“释迦牟尼讲的是大乘吗?”

班禅说:“释迦牟尼讲经分三个时期,早期和晚期讲小乘,中期讲大乘。”

毛泽东又问:“《莲花经》和《金刚经》在藏文的经典中都有吗?释迦牟尼着的经典比孔夫子的书还多吧?”

班禅说:“西藏有《金刚经》,是从梵文译成藏文的,释迦牟尼的经书很多。”

毛泽东说:“《金刚经》,很值得一看。我也想研究一下佛学,有机会你给我讲讲吧!”

《金刚经》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佛教经典,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为《金刚经》。

如此拗口的经名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般若”,是梵文praj■ā的音译,意为“智慧”,然而这种智慧不是普通人类的智慧,而是指只有佛才具有的、无所不知、圆融无碍的大智慧,所以这个名词只能音译。

“波罗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译,意为“到彼岸”,即到达涅盘解脱的彼岸的意思。

“金刚”,金中之精坚者也,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

因此,该经名的全部含义为“以坚定无比的佛智为舟船,到达涅盘解脱的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般若类经典主要讲述佛教的认识论哲学,它们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金刚经》被历代高僧称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

正因为《金刚经》如此重要,所以历代高僧对《金刚经》的着述极多。

历史上,《金刚经》曾多次被译成汉文,现存的有以下六种:

①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金刚经》的最早译本,时间是弘始四年(402年)。

②北魏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③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④隋南印度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⑤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⑥唐三藏法师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在以上六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所以一般人们所说的《金刚经》,就是指这个译本。

该经与许多佛经一样,以“如是我闻”四字开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释迦牟尼佛(如来佛)在世时虽频频说法,但从不从事着述,早期佛经大多是依据阿难的回忆记述的。阿难长期充任释迦牟尼的侍者,故而听到佛的说法最多,被佛弟子们公认为“多闻第一”。“如是我闻”是阿难的自语,意为“我是听佛这样说的”。

《金刚经》的内容大致为: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在一起。到了吃饭的时候,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挨家挨户乞食,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该园。

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坐下。

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释迦牟尼行礼,然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梵文音译,意译应为“无上正等正觉”,这种觉悟智慧只有佛才具备,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实相),具备了这种智慧的人就已经是佛了。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这种智慧,即发愿成佛。因而须菩提的问题实际含义是“如何才能成佛呢”,对于佛教来说,这个问题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因为成佛是佛教修行者的全部目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