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毛泽东智品古代史籍(16)

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

马周的奏疏所以不是“纸上空谈”,在于他针对时弊,指出了切实的问题。

马周指出当时国家形势并不稳定,百姓负担沉重,劝谏唐太宗吸取隋炀帝的教训,才能长治久安。他说:“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马周指出了这种状况的危险性:“自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悔,未有重能安全者。”马周的这番话,不啻于向唐太宗提出了一个严重的警告。

马周以历史为鉴,指出“夏、商、周、汉之有天下”,多者八百余年,少也四五百年,主要由于“积德累业,恩结于人”,而“自魏、晋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主要由于“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所以“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他直陈太宗“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所以应“隆禹、汤、文、武之道”,“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才能“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

马周对当时的吏治也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改革只重内官,忽视县令、刺史的选官的弊病。他说:“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耳。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他批评当时选官,“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又刺史多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始出补外”,这样必然会使“百姓未安”。

马周的政见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赏,也得到同僚的称许。唐太宗说:“我于马周暂不见,则便思之。”中书侍郎岑文本则说:“吾见马君论事多矣,援引事类,扬搉古今,举要删芜,会文切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亡倦。”这也许就是毛泽东把马周的奏疏视为“第一奇文”的原因吧!

马周出身比较低微,“少孤,家寠狭”,“落拓不为州里所敬”。后辗转到京师,借住中郎将常何家,由于替常何代拟了二十余条评论政治得失的意见而被唐太宗发现,从此成为备受信任的股肱之臣,为开创“贞观之治”贡献了重要力量。

毛泽东对马周的才德评价很高。《新唐书》作者欧阳修评论说:“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毛泽东却认为商王武丁时的相傅说和辅佐周武王灭商的吕望(即姜太公)比不了马周。他说:

傅说、吕望,何足道哉。马周才德,迥乎远矣。①

马周饮酒有海量,青年时期曾“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他在48岁时便因病而死,毛泽东认为他所以不能长寿,是由于“饮酒过量,使不永年” ②,对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英年早逝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惋惜之情。

毛式历史人才观

毛泽东在批注史籍和谈论历史时,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那么,什么样的历史人物能引起毛泽东的瞩目呢?或者说,毛泽东对历史人物褒贬取舍的标准是什么呢?

其一,不以出身地位论英雄

毛泽东曾多次把项羽和刘邦两人并提,并进行比较。在读《史记》时,毛泽东曾在《高祖本纪》中写了这样的批语: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