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63年初到1864年5月,李鸿章率领淮军一路收复昆山、常熟、苏州、常州,向世人显示了这支军队的作战能力。在此期间,“常胜军”也协同淮军一起作战,但都是遵从李鸿章的部署。1863年11月,李鸿章亲自率军攻打苏州,与忠王李秀成部抗衡,双方相持不下。此时,太平军内部一些动摇分子产生叛降之念。当戈登率领的常胜军攻城陷入埋伏之后,太平军将领纳王郜永宽等为了赢得叛降的资本,故按兵不动,放了戈登一马。否则,戈登必然全军覆没。李秀成见力敌无望而率军撤退,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慕王谭绍光。淮军副将郑国魁是郜永宽的结拜兄弟,在程学启的鼓动下,郑国魁对郜永宽做了许多劝降工作。一天深夜,在苏州附近的湖上,郜永宽等人秘密和程学启签下协议,由戈登作证,商议投诚事宜。
李鸿章得知消息后,一面安抚戈登,让他在北门外待命;另一方面假意接受郜永宽等人的投诚。李鸿章之所以假意接受他们的投诚,是因为郜永宽等人要以杀死坚决守城的谭绍光为条件,自己仍然率旧部留守苏州。当时太平军在苏州城内约有十万余人,他们答应让出苏州城的一半给清军,而自己的部队不能被拆散,要保持整个建制编入淮军。程学启看到他们这样的条件,于是向李鸿章献计,将降将杀掉。李鸿章认为,他们几人今天能降我,明天也可能降他人。如果他们投降之后再反叛,我岂不是自讨苦吃?如果不允许他们自带旧部,那么苏州城仍然不可得。所以,他依了程学启之计,在苏州城外威武的座船上大摆鸿门宴,乘机将投诚的太平军八大降王一并杀掉了。
曾国藩对此事评价说,李鸿章心狠手辣,眼疾手快。李鸿章在其他事情的处理上也有类似的做法,有人说这是“厚黑”。李鸿章做事通常比较注重结果,而不在意过程,这也算是他的某种风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