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是在以男权为主的传统教育中的家教观念,在以父亲为主的传统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责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父亲的身上,所以在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素来有“严父”、“慈父”之称。这样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父亲在子女教育中作用的认同。在中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父教经典。
  
  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都是慈父的典型代表,如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和康熙言传身教的教育法历来被人称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太子李承乾是皇位接班人。李世民深知,太子的德行、治国的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因此,他非常重视对太子进行教育,而且讲究教育方式方法。
  
  有一次,李世民对身边的侍臣说:“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遇物则诲’。”侍臣不大明白,他就对此作了解释。
  
  他说,“我和太子一起吃饭时,我就对他说:‘老百姓种庄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是能懂得这个道理,就会永远有饭吃。’
  
  “在和太子一起在大树底下乘凉时,我就对太子说:‘木匠要把这大树的树干锯成平整的木板,就必须要依照绳墨去锯。作君主的只有虚心听取大臣们的进谏,才能做到圣明。’”
  
  唐太宗对太子进行这些治国安民的教育,不是空口说教,而是结合眼前从事的实际活动,从中引申出相应的道理,教育效果也很好。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虽是长久之业,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孩子的教育要放在日常生活中,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方法是明智之举。
  
  与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相比,康熙的言传身教更有说服力。
  
  康熙处处言传身教,为儿孙树立榜样。康熙常在畅春园办理政务,就将太子的书房设在自己理政之所的旁边,并取名“无逸斋”,顾名思义,不能偷懒的地方,警示太子下工夫学习。无逸斋外种满了五谷,康熙经常亲自侍弄,以教育太子一黍一粒来之不易。外出巡视,如果太子没有随行,也必须按时向他报告学习情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在江宁(南京)收到太子的请安折,得知已读完四书,非常高兴,当即赋诗送给太子。当时太子只有11岁,康熙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爱意和鼓励。
  
  为培养皇子们的品德,康熙生活上很注意节俭,并以此教育皇子们:“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有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自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与这些伟大的父亲们相比,母亲在传统家庭中只是重要的配角,但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教育效果最明显、教育方法最得体的却是母亲的教育,其范例个个动人:孟母为教育好三岁丧父的孟轲,“择邻而处”,“教子勿欺”,“断织教子”。她精心选择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环境,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愤断织杼劝勉孩子立志苦学,终于使孟轲成为我国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春秋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姜敬以亲自织麻教育身为高官的儿子,并写了《论劳逸》一文,被辑录进《国语》,自己成了有名的贤母,儿子也成了有名的治国大臣。春秋楚国子发将军的母亲,因训子与官兵同甘共苦而列《列女传》;明末清初杰出的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在他幼儿时期,后母王孝贞成了他文化知识和思想品德的启蒙老师,在她教授顾炎武“四书”的同时,时常把古代民族英雄、忠烈志士的故事讲给他听。顾炎武一直认为他的思想品格的形成与他母亲的悉心教育分不开。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女性地位的改变,在家庭教育中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养不教,父之过”的观念也随之改变。这里的“父”不单单是指父亲,应该是家庭中的长辈,尤其是指“父母”。妈妈的配角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年代中,孩子的父亲为了自己的事业在外打拼,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这样作为现代女性就承担起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并且也出现了很多妈妈教子成功的精英,《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就是其中一位。
  
  因此,我们做妈妈的一定要转变“养不教,父之过”的观念,再也不能当“甩手将军”,将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丈夫或者是自己的家人。孩子在与父母一起的岁月,也是品行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如果父亲疏于管教,母亲再“玩忽职守”,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将会是一大损失。如果妈妈在这个时候能把生活中的好习惯、好心态一步步教给孩子的话,这就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的妈妈要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负责,以自己的努力和耐心给孩子开启一片新的天地,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生活和成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