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2)

 

口头禅“你是天才”

“你是天才”,这句话我每天都会对女儿说。作业做完了,我会夸张地表扬她:“字写得真漂亮,你真是天才!”答对一道题目,我会说:“馨儿妹妹,你都答对了,你真是天才!”完成了一幅画作,我会赞叹道:“画得真美,多漂亮的颜色啊,你怎么想到的,你真是天才!”每次考试前夕,我都会鼓励女儿:“你一定能拿到第一名,因为你是天才!”……

小孩子在0岁到三岁以前,普天之下的父母亲都会赞美他,给予最大鼓励与赞美:你好棒,你好乖,你好聪明,你好可爱,你好强壮……三岁以后,普天之下的父母亲常会这样指责小孩子:你好笨,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好调皮,你好不乖,你好差劲……我们对孩子的态度,最终变成孩子真实的状况!孩子的不安、恐惧、害怕、无助、自卑等等,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父母亲身教与言教的影响。

女儿以前数学很弱,四岁半“一到十”都分不清楚,但现在数学是她强的科目。记得我高一时,也严重“偏科”,语文作文频频获奖,数理化却很差,数学常常挂红灯。一次,数学老师找我谈话,他是位20出头的大学生,来我校实习的,我叹了口气:“我不是数学的料。”

“你怎么知道你不是数学的料?”

“从小我数学就不好,也实在没有兴趣。”

“你不应该轻易形成对自己的负面看法。当你认定你不是数学的材料时,你就会不自觉地用行动来证明你的结论。比如,数学考试碰到一道难题,其实对大家都很难。可是你想了一会儿没有结论,马上加强了对自己的成见:‘我就知道我数学不行,作不出来。’于是,本来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做出来的题,就真做不出来了。等考试成绩下来,你就更灰心丧气:‘咳,我就不是这块料。实在没有办法。’如果哪次考试不留神考得不错,你则心里暗喜:‘今天走了邪运了!连我也几乎满分。’你就这样自动地把相反的证据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并不会因为成功而对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长此以往,你不仅尽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寻找一切可能的证据,证明你不是数学的材料,你还会不自觉地创造证据,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试中失败,结果更加坚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药。这是一个恶性的或者说是负向的心理循环:失败的信念不断制造失败的事实,失败的事实又进一步强化失败的信念,如此循环往复乃至无穷,最后就真变得无可救药了。”

他的这番“负向心理循环”当时并没有让我有多大感悟,却让在旁我的好友小敏犯了“花痴”:“长得又帅,说话又有深度,我要升到理科班,追到他!”小敏果真励精图治,每天拉着我陪练。我苦不堪言,但看在没坏处的份上每天陪着她一起疯。小敏天天用那位老师讲的“正向心理循环”荼毒我:“当一个人相信自己是数学天才时,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没有证据的时候,也努力为自己创造证据。”每解出一道题,小敏会自恋地说:“老师的眼光真准,我果真是天才。”我和小敏放学后,每天在黑板上解题,比赛谁能把难题解出,谁的解法最多。一年后,小敏如愿升上了理科班,可是那位老师实习期满了,离开了。小敏的初恋无疾而终,作为陪练的我高考数学却意外的接近满分。

想想我当时作为15岁的“高龄”都能“拨乱反正”,小孩子这么小,怎么就能断言“不是学××的料”呢?

上帝或上天还是基本公正的,在智商上给了每个人足够的本钱。就看你怎么拿着这些本钱生息了。那么,家长怎么才能让孩子的智商“生息”呢?很简单,那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正向心理循环”,并及时发现、消灭任何“负向心理循环”。不管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心理循环”,都像个轮子,能转起来都需要“第一推动”。这“第一推动”一般出现在生命的早期,受家长的影响最大。建立一个好的“心理循环”,大概是家长能对孩子的智能发展作出的最大贡献。用更白的话说,你虽然不知道你的孩子是否聪明,但你必须让她或他觉得自己聪明。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