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海没有海(3)

 

鱼汤的香味飘过了大厅,其他五户的室友此时都下班回来了,大家都是名校刚毕业的小青年。我厚着脸皮请其他群居的室友喝这个廉价的鱼汤,倒还真有一位不客气的,一位小伙子小白搬来自己房间的凳子、端着自己的碗筷,凑了过来。隔壁的一对小情侣刚进门,女的是搜狐的编辑,男的是网站的程序员。听到我们的邀请后,女孩笑着说:“别客气了,我们也准备做晚饭呢!”她还邀请我去参观她刚架起来的“厨房”。在这个仅6平米、没有阳台的单间,她在窗台上搭了块不知从哪捡来的防火板,上面除了放了个电磁炉,就是一堆调料瓶。窗户被挖了个口子,塞进一个还能运作的抽油烟机。“这个是买的二手的,才30元,窗户是我们自己挖的。”真是强人,正当我感叹的当口,蹭饭的小白从微波炉拿出热腾腾的米饭。用微波炉煮饭!?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他解释说:“微波炉是房东提供的。我以前也是在外面吃,看到它我就动了脑筋,除了煮饭外,我还研究出很多微波炉食谱呢。别说米饭呢,爆米花、烧烤、菜肴,微波炉都能做。”那顿饭,吃出了一屋子的哲学家,大家一边吃一边感叹:“生活啊,就是一座学校,能让饭来张口的男子汉变成煮饭婆,能让下堂妻变成CEO。”

上班了,忙到脚不沾地,我的工作说出去很拉风,和老公正好是同行,可以资源共享,我们每天采访高官、华商和经济学家,如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华人首富李嘉诚、台湾首富王永庆、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美国通领科技总裁陈伍胜等等。没人会想到当我们采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程麻、北京大学哲学家汤一介、日本京都大学人文学学所名誉教授竹内实、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研究所主任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主任颜尚文等,向这样国际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探讨全球经济局势时,自己还蜗居在3平米的出租屋。

我们住上“别野”了

来上海半个月后,妈妈打来电话,问起我的工作进展,当然说得更多的是“馨儿妹妹”。女儿自从我走后,大病了一场。感冒,低烧,挂了一个星期的吊瓶,还和妹妹打了一架,起因是妹妹说我给女儿做的手工娃娃太难看。“不准说我妈妈不好,妈妈是世上最好的妈妈。不理你了,妈妈要接我到上海去呢……”听妈妈说,女儿病好后,逢人便说“妈妈马上要接我去上海了”,新闻联播一完就不准任何人调台,每天坚持看天气预报,等播到上海来了,她就指着电视对别人说:“妈妈说了,以后我们每天看东方明珠电视塔。”

放下电话,我和老公商量,趁着女儿还没开学,接她来玩一段时间。老公听完,白了我一眼,说了句:“孩子住哪儿?”望着3平米的房子,我长叹了一口气。

终于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看着银行卡上的一串数字,我打趣地对老公说:“你老婆好歹也是个万元户了,我们搬家吧!找个大房子,接女儿过来。”

后天是我们租房月结的日子,我赶紧把寻租和出租的信息挂在网上。那天中午,我在便利店买了几个包子,就开始搜房,一个寻求拼租的信息映入眼帘:2000元,12平米,带厨卫,不会是做梦吧,太划算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