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感到厌倦的是,话题还是陈旧的。中美热衷于讨论的还是一些互相挑剔对方脸上粉刺的青春期话题。这些话题都是幼稚、琐碎而无解的。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无解的。“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这就是我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定性。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执也是无解的。汇率问题的确重要,但是把汇率和贸易差额问题搅和在一起,是典型的言不及义,离题万里。
跳出窠臼,构造新的大格局,是中美关系中最迫切的任务。通过谈判达成利益的交换,这是构筑未来中美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美国经济学家帕拉萨德(Prasad)曾经提出“大交换”(grand bargain)的思路,即把中美之间的主要议题捆绑打包,彼此交换。比如他认为,中国应该加速人民币汇率改革,让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加灵活,作为交换,美国应该支持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提高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帮助中国加入金融稳定论坛等。
“大交换”的思路是好的,但具体的建议值得商榷。人民币汇率很难作为一个交换的筹码。我们不知道美国想要几斤,也不知道中国能提供几两。中国当然应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个高度关注国内事务的大陆国家来说,如何到国际舞台上唱戏,似乎还不在最紧迫的日程表上。能够拿来交换的东西,必须深深地契合中美双方国内的重大利益需要。
我们建议,中国可以开放服务业,美国可以开放投资领域,以此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都具有竞争力,但是服务业却相对落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对外开放较早,而服务业到今天还“养在深闺”。如果中国能够开放包括金融、医疗、教育与娱乐、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服务业,将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商业模式,通过竞争激活国内企业,通过开放引入服务业的市场化法律建设。服务业发展了,中国就能够有更多的民间投资机会,更多的就业机会,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就能得到较大提升。对于美国来说,到中国投资服务业,能让美国的优势产业享受到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而不是像把没有竞争力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一样,演出一场胜利大逃亡。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无疑将给美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给美国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美国对中国开放投资领域,一方面能够让中国的企业加快对外投资,迅速成长为全球企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中国在保持美元资产的比重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把低收益的债权投资转移为更有收益的股权投资。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继续吸引来自国外的资金,弥补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而且,中国投资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对陷入失业泥潭的美国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这一“大交换”最有意思的地方恐怕在于:开放服务业是美国想要的,但其实是中国需要的;开放投资是中国想要的,但其实是美国需要的。想想中国那些辛苦攒钱供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吧,他们等待着教育开放,比美国的学校更为着急。据说美国各州,都要到中国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了,美国人需要中国人的投资,也比中国想要走出去的企业家心里更加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