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节:风灾政治学(4)

举个例子,据报道,8月8日,当刘兆玄在应变中心听取简报时,听到灾情惨重的屏东县应撤离人数竟然只有21人时,明知与实际灾情应有很大落差,便神色凝重地当场质疑:“这数字怎么来的?”属下赶紧解释,是由地方政府呈报上来的数据。稍晚赶来的马英九同样板着脸说,地方一开始请求台北支持和派出救灾车辆,但调派的军方车辆却受困于淹水地区,至后来才加派橡皮艇等救灾器具,马批评地方灾情研判明显有问题,所以不能完全按照地方请求作出决策和救援。

这中间有没有为了政治目的而刻意隐瞒以至掣肘的,我不知道。但这种互相推诿、互扯对方后腿的情况,无疑对救灾有影响。

最后,水灾不同地震,就过程而言,地震于几秒钟内发生以至完成,震级和破坏力可以马上准确知道,领导人较易就灾情迅速作出判断,从而调动资源救灾;相反,水灾发生过程较为绵长,气象专家亦坦言要准确预测短期降雨量十分困难,所以领导人在水灾初期酝酿时较易思想麻痹,到灾情一发不可收拾时才猛然醒觉。

因此,大家固然应该赞赏温总理事发后一个小时便动身起程,但当大家批评水灾前夕,即8月7日马英九走了去参加婚礼,或者8月8 日薛香川与家人吃饭庆祝父亲节,高官处事轻重不分时,也要问问自己,这是否是一种“事后孔明”式的批评呢?(不过,刘兆玄于8月11日,抽空去染发/理发,却真的难以说得过去。)

所以马英九今次水灾危机管理失当,暴露其领导素质上的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当大家尝试下断语前,亦最好记得他面对的局限。

当然,这些解释只能出于局外人如笔者这类政治评论员之口,相反,如果出于相关官员之口,就只会触发更大的民愤,以至一场政治风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