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商山绣佛(五)

了圆师傅想了一想,最后还是摇了摇头。

小小立刻转头望我,眼里满是失落。

我却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急忙问了圆师傅:“师傅,您再想一想,您在商山寺里还见过陈圆圆……就是寂静女尼其他的绣佛图吗?”

了圆摇头说:“没有啦,就只有这一幅。”

我大感意外:“我听说,寂静女尼出家后,每日除了虔诚诵经,其他的时候便是绣佛图了。怎么会只有这一幅呢?”

了圆淡淡地说道:“话虽如此说,可是,寂静女尼生前绣的佛图几乎全都送给那些虔诚的居士了。在她身后,就只留下这幅图。几百年来,这绣图一直就存放在商山寺中。”

看来,我们从了圆这儿是不可能有什么收获了。既然如此,我也不想再占用别人的时间。于是,我收起绣佛图,拉着小小笑着起身:“多谢两位师傅,我们就不多打扰了。”

住持热情地送我们出门,而了圆师傅却还坐在原处拨弄着念珠。

走在静乐庵的清幽小径上,小小忽然向我问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你觉得了圆师傅怎么样?”

我先是一愣,进而由衷地赞道:“几乎就是‘心如止水,境不随缘’。差不多已经几近空境了。”

“哈哈……”小小听完,竟马上大笑起来。

“你笑什么?我说错了吗?”我大惑。

小小并不答我,却反问道:“小晨,你听过‘枯木禅’(典出《五灯会元》)的故事没?”

我摇摇头。

小小徐徐讲道:“‘枯木禅’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老太婆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时都让一位二八佳人送饭服侍和尚。一天,老太婆对少女说:‘等一下你送饭去的时候,抱住他,试试他修行的功夫。’那少女果然依言行事,在送饭的时候伸出双臂从背后紧紧抱住僧人,问他:‘您现在感觉何如?’那僧人一动不动地说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当老太婆听完少女的回复后,非常生气地说道:‘原来我二十年来供养的竟只是一个俗汉!’于是她赶走和尚,一把火就把茅庵给烧掉了。”

我听后奇怪地问道:“出家人本该不近女色,这僧人面对色诱不为所动,这有什么错吗?”

小小冷笑道:“真的没错吗?和尚已经修行到‘枯木倚寒岩’的地步,无情无欲,然而婆子仍斥之为‘俗汉’,就是因为人本应是感情动物,佛的大慈大悲,也正是有感情的体现。那个和尚虽说对女色可以不表示热情,但总应该有些慈悲心,表示同情才对。但是他却像枯木一般能‘死’而不能‘活’。禅家讲求妄念灭尽,然后才能显示真心的妙用,‘大死’才能‘大活’。如果只能‘死’而不能‘活’,那么只是‘俗汉’了。枯木禅并非一味死寂,而是通过止息妄念,恢复活泼的自性妙用,得大自在。枯木逢春才是枯木禅的旨趣。刚才我觉得了圆师傅看似心如止水、物我两忘,但她给我的感觉就像‘枯木倚寒岩’,冰冷冷没有一点生气。”

我细细回想,却也觉得小小的说法有几分道理。

小小这时又问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晨,你觉不觉得,了圆师傅其实和咱们要找的妙尘就是同一个人?”

我大惊:“怎么会呢?”

小小笑道:“了圆师傅的话很值得琢磨。她说‘在这里你们是找不到商山寺的妙尘的。’这话完全可以理解成,妙尘只属于商山寺,会不会了圆是妙尘后来的法号呢?还有,我觉得了圆师傅看似木头一样毫无感情,可是,当我说是‘青峰’让我们来找‘妙尘’的时候,她的眼睛里却流露出情感来。你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我听得连连点头:“不错,现在想来,了圆师傅似乎是和青峰老伯相识的。”

小小歪着头想了想,又说:“其实,那天我们在青峰老伯家里,我就看出他对这幅绣佛图感情大不一般,而他与送他这幅图的人感情也一定并非平平。否则他不会一得到这幅绣图就用镜框精心装帧,而且直到59年后的今天,还擦拭得一尘不染。咱们试想一下,既然这幅图一直在商山寺中珍藏,而59年前商山寺还没有被毁,那么这幅图是怎么能到青峰老人手里的呢?只有一个可能,就是送老伯这幅图的人就是商山寺中的女尼。而且,既然青峰老伯让我们来找商山寺的妙尘,就说明他们本来相识,既是熟人为什么他不亲自和我们来静乐庵见妙尘呢?所以,我觉得青峰和妙尘的关系决不简单。”

我恍然大悟道:“难道说妙尘就是那个送绣图给青峰老伯的人?”

小小接着说道:“如果我判断没错的话,了圆就是妙尘,那么她就是送绣图的人。”

我惊讶地说:“如果了圆是……”

小小抢着接道:“如果了圆是送图的人,那她就不会像她所说的对绣图一无所知。”

“对呀。”我一拍脑门儿,顿时来了兴致。

小小眨巴眨巴眼睛说:“走,我们回去试试她!”

当我们重新返回斋堂的时候,住持和了圆都已经离开了。

我和小小急忙寻找,果然看见不远处的小径上,了圆老尼正在缓缓而行。

我们紧走几步,转眼便来到了圆身后,小小轻声对我嘱咐一句,我立即点头会意,深吸一口气,对着前面的了圆大喊一声:“妙尘!”

了圆闻声身子一震,下意识地转过头来。

当她看到我和小小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极其复杂。

小小走上两步,微笑着说道:“了圆师傅,您就是当年的妙尘吧?”

了圆低头无语。

小小又问:“了圆师傅,你认识青峰老伯吧?”

了圆又是一震,随口道:“不认识。”

说完,她便调转身形,向前走去。

小小紧随其后,大声说道:“了圆师傅,出家人要‘看破、放下’,您真的放下了吗?如果放下为什么一听青峰老伯的名字就要回避?如果放下为什么要说您和他‘不认识’?如果放下您就不会‘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意’了。您真的看破了吗?如果看破就不会六十年都不敢提一段往事、六十年都不敢提一个名字。难道否认过去就是‘了断’了吗?难道形同枯木就是‘圆满’了吗?了圆师傅,欲了不了,欲圆难圆。佛本有情,大慈才能大悲,大智才能大勇。您究竟要逃避到什么时候?难道连直面过去的勇气都没有吗?”

了圆的脚步突然间停止,她如一尊雕像,僵立路中。

许久,她才缓缓转过身来,当她抬起头来的时候,我和小小全都呆了,她那苍老的脸上,竟然挂满泪痕。

“阿弥陀佛!”了圆师傅闭目道了声佛号,睁开眼时,她就静静地望着小小。我惊讶地发现,她的眼中充满温情:“施主说的不错。六十年来,我了断前缘,改名忘旧,日日念佛,时时诵经,谁知竟终究逃不出一个‘情’字!我明白了,欲忘不忘,欲了难了,与其逃避,不如面对。好,很好。”

小小握住了圆的手,真诚地道:“了圆师傅,大死才能大生,我想您不用再忌讳什么了。”

了圆点点头:“绑了六十年的心结,今天终于解开了。施主,多谢。”

我想开口向了圆询问佛图的事,却又不知是否该在这个时候问她。

了圆却似看透我的心事,径自说道:“当年陈圆圆虽然出家,可却始终没能忘情。她之所以在商山寺绣佛,是想将自己对吴三桂的情心全都转注在佛图上。她将佛图赠送出去,也就等于把自己对吴三桂的感情也全都挥洒出去。她的每幅绣佛图,也都能从中看到吴三桂的影子。这也是她至死最大的悲哀,终究逃不出一个‘情’字。”

“那么,了圆师傅,这幅佛图是否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终于问出心中疑惑。

了圆叹息一声:“抛开束缚,还其本来。”

我和小小对望不解,正待要问,了圆却又说道:“其实,当年我送这佛图给青峰,当时只对他说了六个字。我以为他能明白,现在才知道,他竟一直不明白我送图的原因。唉,二位施主好自为之,老尼先走了。”

了圆说完,也不等我们答话,便施施然走远了。

我听得一头雾水,便向小小说道:“问了半天,还是一点都不明白,咱们是不是再请了圆师傅说清楚点?”

小小摇摇头:“不必多此一举了,就算再问,了圆师傅也不会再多说什么了。万法随缘,如果我们真是有缘之人,一定会读懂她的禅机。走吧,小晨,咱们再去和住持打个招呼,就回家吧。”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急忙对小小说:“好,我正好还有个问题想向她请教。”

我们一路寻找,最终还是在祖师殿找到了住持。

小小笑着与她话别:“阿弥陀佛。今天多谢住持了,我们要回家了。”

住持也笑着说道:“二位施主也是有缘人,以后有空就多来这里坐坐。”

我这时也走上前去向住持施礼:“住持,我还有个问题想请您帮忙开释。”

住持笑问:“什么问题?”

我立即说道:“今天斋堂里的第二首禅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是谁的偈子?”

住持会心一笑道:“刚才我给你们讲过,自从灵山法会‘拈花一笑’之后,迦叶尊者就成为印度禅宗的始祖,后来,阿难尊者接替大迦叶成为印度禅宗二祖。此后,历经数代,直到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达摩祖师。后来,达摩祖师在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从印度渡海来到中国。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始祖。”

住持说到这里,微笑着望着我们道:“达摩祖师在中国的故事,我想你们一定也听过一些吧?”

我连忙点头,而小小则开口说道:“达摩祖师的故事流传很广的。比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

住持笑着点点头:“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就去面见梁武帝。谁知,两人话不投机,不欢而散。达摩就只身来到长江边,想北渡长江,然而当时江上没有渡船,他只能折了一叶芦苇,丢在江面上,双脚踏着芦苇,飘然过江了。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一苇渡江’。达摩渡江之后,就来到河南洛阳嵩山少林寺,在那里不声不响面壁九年,时人都不明白他此举的缘由。其实,他是在等人,等一位真心实意的门徒来承受他的道法。结果,在他面壁六年的时候,终于等来了一个人,他就是洛阳的神光法师。”

说到这里,住持停顿了一下,目光望向身旁二祖慧可的祖师像,随后便微笑着继续讲道:“当神光法师向达摩祖师顶礼的时候,达摩却视而不见,等神光顶礼过后,达摩还不睬他。于是,神光就站在台阶下面,虔诚地等候。这个时候,天正下着大雪,阶下的雪慢慢堆积起来,没过了神光的脚,达摩还是不理不睬。雪越下越大,没过神光的踝骨,继续向上堆积到他的膝盖。这个时候,达摩才发了恻隐之心,看了他一眼,慈悲地问道:‘你站在雪中这么久,一定是寒冷彻骨了,你到底来向我求什么?’神光回答:‘只愿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教我佛法。’达摩说道:‘你的愿心太大了。你想以很小的决心来求大法,我想你很难如愿。’此言一出,神光为了表明他坚定的决心,立即抽出一把利刃,二话不说将自己左臂砍了下来。这时,达摩说话了:‘诸佛为求法舍生忘死。你今天在我面前断臂求法,是可以求得的。’神光立刻说:‘承蒙祖师许可,从今后,弟子改名为慧可。’……”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发出感慨:“原来您刚刚所讲的‘断臂求法’的神光法师,就是我们静乐安的祖师慧可啊。”

住持点头道:“是的。后来,慧可大师成了达摩祖师的接班人,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在传法给二祖的时候,达摩祖师取出一件袈裟和一个钵子说:‘佛祖当年以正法眼藏,嘱咐迦叶尊者,后来,代代相传,一直到我。现在我把大法嘱咐于你,你一定让它传承下去,不可灭绝。我因为恐怕后人因为我是异域人,而不相信你的师承,所以便传你这衣钵,以作信证。不过,到我死后两百年,衣钵便不须再往下传。切记切记!’最后,达摩祖师又留下一首禅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原来这首偈子竟是达摩祖师所留。我惊讶之余,不禁再度向住持求解:“师傅,这首偈子的前两句我已经明白了,是说达摩祖师东渡中华大地,传授大法来拯救不觉悟的众生。可是这‘一花开五叶’说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住持态度庄严地说道:“达摩祖师这‘一花开五叶’的偈语,实际上是对中国禅宗后来发展的一大预言。”

“哦?原来是这样。”我和小小同声说道。

住持重重地点了下头:“在达摩祖师开创中国禅宗法门之后,二祖慧可又承接下来,慧可再传三祖僧粲大师,僧粲又传四祖道信大师,道信再继续传给五祖弘忍。弘忍将衣钵传给六祖慧能。然而,五祖在传衣钵给六祖的时候,却嘱咐他,早年达摩祖师初来中国,因为当时人们不信佛,所以才要传授衣钵以为信守。实则佛家代代相传的是:以心传心,自悟自解。衣钵这两件法器实际上还会引起争端,现今佛教已经在中国兴起,所以从慧能起,再往下传法时,不可以再传衣钵,以绝纷争。至此,中国禅宗从六祖慧能往下,就再也没有传过衣钵。而六祖慧能也可以说是中国禅宗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因为从他开始,中国禅宗开始有了‘古禅’和‘今禅’的区分。而也是从他开始,中国禅宗有了南、北派别之分。南派以慧能为代表,主张‘顿悟’,北派则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史称‘南顿北渐’或‘南能北秀’。而慧能开创的‘南顿禅’的宗派日益昌盛,后来又‘花开五叶’,分为伪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五大宗派。这就是中国禅宗的整个发展过程。而达摩祖师的这句禅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正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我听得连连点头:“多谢住持开释,学生受益匪浅。”

当我和小小迈步走出祖师殿的时候,迎面正好碰上先前那个十五岁的小尼姑。她一见我们就娇憨地笑了:“要走了吗?记着常来啊。”

小小怜惜地问她:“你的法号叫什么?”

“我叫寂心。”小尼姑响亮地回答。

我不知道,出家对于十五岁的寂心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天真烂漫的她却过早地被别人安排了命运。从小便对着青灯古佛的她,未来是否真的能一心寂静、波澜不生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