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口述

2008年10月13日上午7∶00~8∶30

季羡林:今天我为什么千里迢迢把你从山东叫来,要你做我的口述历史,是因为你以前写过我的传记,对我比较熟悉。我们的国家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要跟上时代,不然的话,稍微一疏忽,就会被社会所抛弃。学术界我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要做哪些工作,我自己也不清楚,什么时候清楚,也不知道。但有一天非弄清楚不可。我觉得,知识分子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不一定不糊涂。做口述历史,我的原则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这个原则,我多次强调过。有些事情现在还不能说,什么时候说,不敢说(山东土话,意为不好说)。

叫你来,是口述我的历史。口述历史,现在,在学术界也是很时髦的,而我则是因为眼睛视力减弱,看不见,无法写东西。本来想写两篇文章,一篇谈“侠”,一篇谈“士”,但也都是因为眼睛的原因,而无法下笔。我也想写一本《中外恩师谱》,也无法如愿。

过去我写过的自传,好多事情没有写,有些事情绝大多数对我有兴趣的人还不知道。现在有必要更多地透露出一些,但我现在也不一定全说。

口述历史有什么意义?现在学术界比较流行,有的口述历史已经出版。对我自己来说,也很有意义。我已经年近百岁,应该对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小结。

为什么想到你呢?因为我们相交甚久,互相了解比较多。你做这个工作最恰当。

至于如何进行,如果口不停地说,一天可能就够了。但是那样太累。现在决定一天说2个小时,大概八九次就够了。别的工作也可以做。

就是这么一个目的。

我对你讲的,不是对每个人都能够讲的。但也没有什么秘密,每个人都可以来听。别人来听,也可以。

你听我口述,你是对我了解最多的人。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你知道。所以请你来做这个工作。

口述比较凌乱,我口述出来,由你来整理。

在中国词汇里,有两个字,我觉得西方文化里是没有的。就是“侠”和“士”。

“侠”①字,西方语言里没有,据说日文里有,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侠”字是中国特有的。侠一般被认为是好人,仗义疏财。一个侠,一个士,祢衡骂曹是士。西方所说的知识分子,不能等同于士。

我并不迷信,什么教也不信。但我相信缘分。缘分无法解释,我相信缘分。实际上,缘分在哲学上可以叫做偶然性。缘分是一种解释不清的人事关系,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注释:

①金庸先生拜访季羡林时,和季羡林一起探讨了“侠”,他们认为“中外‘侠’的含义是很不同的。中国的侠下面是两撇,是两个人打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对的,但是西方觉得强的可以欺负弱的。”2008年2月27日,季羡林为奥运频道的《武林大会》以及3月6日播出的《武林盛典》题词,表达了老人心目中对侠义精神的理解以及对《武林大会》的厚望。季老题词原文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助人为乐,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故带刀的人就不会是我们平常所讲的白面书生,即带刀就与武术有关,中国古书上常常有侠这个字,我想,侠就是带刀的侠客。望武林大会把大侠的精神留住,赠武林大会愿与大会共勉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