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系于孩子的一念之间

 

有些时候,我经过在人行道上嬉戏的孩子身边,发现他们眼睛睁得老大地看着我。我几乎可以读出他们的想法,在我靠近他们的时候,这些孩子的心里模模糊糊地浮现出爸妈的警告:“别跟陌生人说话!谁都不可以信任!绑架小孩的人到处都是!”在孩子们获得允许可以在前院玩耍的时候,他们心里想到的不该是这些可怕——而且不正确——的警告。孩子们必须想到的是,在陌生人做出不适当的举动时,他们该怎样保护自己。那么,“不适当”的行为到底指的是什么?

威胁或古怪的行为,算是一种定义,不过这并未确切地描述出诱拐绑架者会做出的诸多举动。我们必须牢记,诱拐绑架者与性侵害者多半表现得友善、亲切,而且完全不具威胁性。这种人擅长的就是扮演非陌生人的角色,使得孩子降低防范心。举例来说,一名男子说服某个孩子,自称是家人的朋友,说孩子的母亲出了意外,因此他前来带孩子跑一趟医院。这位男子表现得极其关心、可靠,而且表示自己愿意提供帮助的意图。还有一名陌生人,假装自己迷了路,哄骗一名儿童上车,帮他在地图上寻找一条街道。这位男子看起来搞不清楚方向,然而看着绝不像危险的人。

犯罪者知道如何利用孩子们的善良与天真,所以,为了对他们的伎俩作出反击,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如何回应那些过分表现关心或者要求帮助的陌生人。在告诉孩子关于陌生人的信息时,我们必须让孩子们知道,任何超过简短问候的举动,都应该极度谨慎地看待。

此外也要牢记的是,“别跟陌生人说话”并非你的本意,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向人求援。如果孩子养成对陌生人的恐惧感,便会在危急时落得孤立无援。倘若碰到麻烦,小孩子必须向大人求助——即使是不认识的大人。我会在第八章里告诉各位,如何教导孩子在遇上困难的时候寻找“热心助人的人”或者向“安全无害的陌生人”求助。

我们的恐惧,也许是发自对孩子深深的关爱,然而管理恐惧感也是我们的责任。在我们与子女讨论自身安全的话题时,必须冷静平和、就事论事。用你讨论其他安全规定的方式,讨论有关自身安全的问题。你说明自身安全规定的语气,必须跟你说“手指不要靠近电插座”时的口吻相同。你不必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全而告诉儿子,假如他把手指放进电插座的话就会被电死。你只需要给他一条简单清楚的规定让他遵守就好了,不必详加说明后果。记得,孩子们在危险情况下作出安全的回应,是因为他们能够想起清楚的资讯,而非父母的恐吓。

我读过一篇报道,讲的是宾夕法尼亚州一名十二岁女孩如何智斗企图绑架她的男子。她在步行上学的途中,有个男人开始跟在她身边。“瞧见我手上的枪了吗?”男人问,她点点头。“照我说的话做,你就会平安无事。”他说。这个男人叫她一起走到马路上,然后他朝另一条街走去,指着他的卡车。“我要你上那辆卡车。”他告诉她。女孩明白,上了那辆卡车就意味着她会置身于更大的危险当中。她一直顺从地点着头,同时心里作着脱逃的打算。就在两人走向男人的卡车时,她开始假装哮喘病发作,做出气喘吁吁、呼吸困难的样子。她问男人自己是否可以在路边的椅子上坐一会儿。在女孩开始卸下背包的时候,男人企图抓住她,然而她挣脱了——男人抓到的是她的背包。之后她尽可能地快跑,找人求救。后来,小路易斯·蓝特遭到逮捕,并查出他与当地一连串儿童绑架案及杀童案有关联。

这个女孩为何能够成功地逃脱?因为她知道如何对付自己的恐惧感。她知道如何保持冷静、理智思考,运用重要的资讯计划逃脱。孩子们可以学会在危急的关键时刻仍具有超强的思考能力。不过,如果我们不管理自己的恐惧感,或者,如果我们仅仅用恐怖的故事去吓唬孩子,那么孩子就没有能力在重要时刻运用求生存的智慧。事实上,孩子们很可能会紧紧抓住恐惧感,或者因恐惧而僵硬,无法动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