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地聆听

身为父母的我们,没有人想让自己的子女产生不能来找我们诉苦的感觉,然而在我们与子女的日常生活对话之中,我们对子女发出愿意聆听的信息却常常混淆不清。比方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在我们分心、忙碌,或者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对子女说的话左耳进右耳出。你的孩子可能会觉得很沮丧,说:“你都没认真听我说!”或者,孩子也许不会表示抗议,却就此放弃叙述走开了去。事实上,在我们分心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专心听孩子们说话。我们漏掉了一些信息,就算我们想要相信孩子们的话,他们宁可认为我们有一半的心思不在他们身上。

你是否曾经对孩子这么说:“我可以一边看报纸,同时听你说话”,或者“现在不行!我正在打电话”。你最好耳目并用,用心听着、仔细看着你的孩子在说些什么,如此你才能够掌握到常常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重要信息。而且,假如你一时无法停下手中在忙的事情,你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等一会儿你会腾出时间好好跟他说话。

孩子们常常会用身体语言对你暗示他们的感觉。比方说,你可能会注意到,孩子会避开你的眼神——这个线索暗示,他正试图告诉你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或者,他的眼皮抽动、嘴唇发抖——这是孩子情绪越来越紧张的迹象。有时候,孩子满脸羞愧或者双肩下垂——这表示他们正在担忧或悲伤,非常沮丧。

聆听有两个层次:注意听他们说些什么,也要听他们没说出口的是什么。如果孩子的神情或行为传达的信息,与嘴巴上告诉你的说辞极为不同,请相信你的直觉。只有细致地观察,你才能发觉这些重要的线索。

你可以做下列六件事,让你的子女知道你已经准备好要聆听他们必须说出来的话。以下六项技巧有助于建立信任感,也能够让你保持警觉,及时发现任何潜在的问题:

(1)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

(2)转身面对你的孩子。

(3)保持眼神的接触。

(4)通过表情与声音表达出你的关心。

(5)做一个灵活的聆听者。你可以用“噢”、“这样啊”、“嗯”等词语来回应孩子,表示你把孩子正在说的事情听进去了,并且鼓励孩子继续对你吐露心事与感受。

(6)为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命名。

我会把重点放在第六项技巧,因为做父母的最常向我求助的就是这一点。你是否曾经对某个朋友倾吐心事,在你吐完苦水之后,这个朋友说了一番话,恰好就是你需要听到的?在你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情时,最棒的莫过于感觉自己被了解。在你冒险和盘托出心灵最深处的感受与想法时,听你倾诉的对象用完全感同身受的态度回应你——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够建立信任与亲密感了。我这辈子碰到过很多从未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他们认为,准确猜中他人感受的能力,就跟魔法一样神奇。这个嘛,并不是魔法,而是表示你看到或听到某些情绪时能够加以辨认,也意味着学习如何为这些情绪命名,并且反馈给正在诉苦的人知道。

有些家长会问:“万一我没猜到正确的感受呢?”在我与儿童共处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感受到你试着了解的诚意,他们暂且会对你投以肯定的评价。常见的是,如果你没给孩子的情绪做正确的命名,他们还会反过来纠正你。“妈,我不是生气!我是伤心!”别把这种反应视为孩子是针对你而发作的,这只不过是你成为良好聆听者训练过程中的一环。

不过,孩子们不会轻易忘记的是,你遗漏了他们在林林总总的叙述中所要告诉你的重点。有时候,聆听弦外之音,而非只看孩子遣词用字的表面意义,是避免这种状况的最佳方法。如果你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就要多多询问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以下是某个母亲无法了解十一岁的儿子试图要告诉她什么事情时所发生的状况:

亚历士:我再也不想跟比尔和乔一起走路去上学了。他们都是怪胎!

妈妈:我知道他们两个的家庭不如我们家幸福美满,但你不能因为这样就拒绝跟他们一起走路。

亚历士:哎呀,妈,我不是这个意思啦!

把接下来的这段对话,跟上一段的互动加以比较。这一次,母亲真正听出了儿子言语背后的感受:

亚历士:我再也不想跟比尔和乔一起走路去上学了。他们都是怪胎!

妈妈:听起来你好像不太喜欢他们的行为举止,怎么了?

亚历士:这个……有一点尴尬……每次我们走到学校后面那条小路的时候,他们两个就想把我的裤子拉下来,每次我都很生气,但他们就是不肯罢休!

妈妈:噢,难怪你不想跟他们一起走路去上学!他们的行为不是做朋友应该有的表现。很高兴你愿意告诉我,我知道这个要说出来不容易。现在我们一起来想想该怎么解决吧。

以下还有一些例子,说明父母了解孩子在说些什么,之后以聪明且富有同情心的方式给予回应:

子女:约翰喊我“胆小鬼”,就因为在回家的路上我不肯穿越停车场!

家长:约翰这么说你,一定让你觉得很难过,而且他又是你这么好的朋友。

子女:赫伯叔叔搔我痒的时候,不管我怎么说他就是不肯停下来。就算我一直不停地叫他住手,他还是听不进去!

家长:看得出来你为什么这么生气、这么沮丧。你挚爱的人占你便宜的时候,的确使人感到很沮丧。需不需要我帮你跟赫伯叔叔提一提这件事情?

子女:妈,我大喊“住手!离我远一点!我又不认识你”的时候,真觉得自己蠢得要命。每个人都盯着我瞧。

家长:对呀。你可能会觉得很尴尬,因为你不习惯让别人在这种情况下注意到你。不过,这种做法在突发状况下可以引来他人的协助,所以万一你要是遇上了麻烦,你得愿意让自己成为众人的焦点。

请注意,在第二段跟第三段的例子里,大人在对孩子表达认同的时候也接纳了孩子的情绪,在此同时,大人并未打退堂鼓,也没有改变那些必须强制执行的规则或行为。在叔叔一直搔人痒的例子里,请注意对话中的家长是多么审慎地询问孩子是否需要自己的帮忙。这种协助带给孩子安抚的作用多于惊吓,因为父母让孩子参与抉择,双方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的父母会不会跟赫伯叔叔提起这件事情,并不是由孩子决定的,孩子可以选择的是如何向赫伯叔叔开口。

在每一个例子之中,大人在回应孩子的时候,都会“猜猜”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大人使用了一些情绪词汇,像是生气、沮丧、难过以及尴尬。情绪用语多如牛毛,但是以下一些词汇是很基本的,在此并未以特定顺序排列:

悲伤 尴尬 兴奋 生气 罪恶

快乐 孤单 担忧 惊骇 羞耻

恼火 烦乱 深情 恐惧 失望

嫉妒 困惑 亲密 信任 害怕

难过 痛苦 不确定 勇敢 骄傲

你是否曾经因为表达上述清单中的情绪,而受到责备或处罚呢?在你看着这份清单的同时,是否出现任何你认为不应该拥有的情绪呢?如果你在童年时期表达特定情绪时曾得到过负面的效果,如今你就必须认真接受并了解你的子女同样的感受。有时候,你可以回忆一下当年你产生这些情绪时,是否也曾希望有人能跟你说些什么话,这样做对你现在认真聆听子女的时候会有所帮助。在子女对你倾诉心事的时候,要你说些表示接受或支持孩子的话语,对你而言也许是崭新且陌生的。不过,等到子女感受到你的确了解他们心思的时候,请看看孩子的眼神!这么做是值得的。

现在,想象一下你会对孩子下面说的话作出什么样的回应:

子女:我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最讨厌老是有人在旁边了!你都不信任我!你总把我看成三岁小孩子!

你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的回应:我知道你不想觉得自己像个三岁小孩,这条规定让你有这种感觉,我很抱歉。我只希望家里所有的安全措施都能让你觉得公平些。这样吧,你在玩耍的时候,我可以坐在台阶上陪着,不然你也可以请个朋友过来一起玩。由你选择。

这里的重点在于情绪的命名,对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然后简单地重新叙述一次界线的所在。毕竟,你不会因为儿子不喜欢,就改变这条规定,但是你还是可以针对这条规定使他觉得不自在、不快乐而表达歉意。

如果你在这项练习中发现一些问题,请注意平时多观察子女的情绪,然后作一些字面上的猜测。你一定要为观察到的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命名,并且试着在两种情绪之间归纳出更多情绪。上述例子中的回应,说明了你在想要了解孩子的感受时,应该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子女说的话,并不是每一句都需要你的认同应允;你什么时候想要鼓励孩子对你倾吐他们的想法与情感,全凭你的判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