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适当的用词与方式

 

还记得你在孩提时期保守的那些秘密吗?你之所以保守某些秘密,是因为你不想受处罚;有些秘密不说出口,是因为你不想让父母对你感到失望。但是,那些使你难为情或困惑而守口如瓶的秘密,究竟是怎么回事?  

之前有一则新闻讲述了一个十岁女孩的故事:她发觉自己的表妹正受到一名性侵犯者的诱骗,于是冲入该男子的住处将表妹救出。这个女孩的直觉是正确的,她勇敢的行为使表妹没有成为受害者。三个月以后,同一名男子试图性侵犯另一名儿童,并且遭到逮捕。这件事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小女孩的勇气之外,就是她隐瞒了整件事有三个月之久。直到她听见妈妈在讨论新闻报道,罪行也已经被公之于世之后,她才愿意站出来把事情和盘托出。她上电视接受访问的时候,被问到为什么没有早些把事情告诉妈妈。她的回答至今仍然萦绕在我的心头。她说:“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这件事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孩子们判断什么事情可以说、什么事情不能说的方式。儿童并非一生下来就知道要如何叙述不容易说明的事情。他们需要大人教导说话的用词与方式。家人之间如果不讨论犯罪及其他敏感主题,那么孩子们很可能会推论,这种事情是说不得的。

在每个家庭之中,都存在着含蓄的共识——没有明讲的规矩,通常与可否讨论的事情有关。这些“规矩”规定了家中的开明程度,同时也像是某种家规,指明何种话题应该划入禁区。我在家访时注意到,虽然谁也没有说半个字,但我们很明显地曾经进入过“不予讨论”的话题。常见的情况是,有事情发生了,但是家人宁可加以隐藏也不愿意讨论。我无可避免地发现,虽然某件事情从未开诚布公地讨论过,但是每个家庭成员——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会放在心里。有时候,禁忌的并非是话题本身,而是因为不容许某种特定的情绪——憎恨、嫉妒、悲伤——出现。家人在情绪上受到限制时,孩子更不容易获得安全无虑的感受,而且比较不可能向父母倾诉。

每个家庭都有其危险、尴尬、羞耻或罪恶的秘密,那是说不出口的故事:一件罪行,一段婚外情下的私生子女,酗酒问题,一桩不为人知的婚姻。尽管为人父母者常常避免讨论生命中某种混乱的改变、某件伤神的事情,借此保全自己与子女,然而孩子们还是会发现——特别是秘而不宣、父母不愿意提起的事情。这种不直截了当对孩子说明事件原委、所谓“庇护”孩子不受创伤的做法,可能会造成的问题是:子女可能会——的确也真的会——胡思乱想。

我记得有个十岁的女孩,父母试图对她隐瞒家中遭逢经济困难的状况。她的父母彼此之间有着压力与意见不合的情形,几乎每天夜里都会迸发激烈的争吵。这对夫妻很少这样子争吵,女儿因此变得忧心忡忡。她只在电视上看过这种火暴的争吵场面。不幸的是,在所有她看过的电视节目里,这类争吵发生之后就会有人送命,因此每当她听到父母争吵的时候,便害怕得不得了。后来女童的父母明白,自己用心良苦保护女儿的做法却造成完全相反的后果时,他们对女儿解释了心头的苦处——言简意赅、语带安慰,于是女儿对恐怖情节的幻想就此停止了。

有些父母会说,他们不想跟孩子讨论诸如性虐待之类不愉快的话题,免得给子女的童年蒙上阴影。遗憾的是,这种做法也许意味着,性虐待者成了孩子唯一的性虐待资讯来源。孩子们会心想,既然爸爸妈妈不讨论这种事,代表那一定不是好事。所以,他必定不能跟父母讨论此事,否则会挨骂。

性侵害者依仗的就是这一点——孩子从未获得过任何有关性虐待的资讯,而且孩子也不会告诉父母。更有甚者,性侵害者深信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付出的义务,因为性侵害者对孩子付出了关心,也送了小礼物。孩子之所以长期保持缄默的原因在于,一旦友谊关系建立,性虐待者便运用吓唬孩子的手法,胁迫或恐吓孩子不得告诉父母。性虐待者精心砌上每一块情绪的砖,用礼物与关爱、罪恶感,最后还使出伤害性的威胁,在孩子与其家人之间筑起一道墙,把可以伸出援手的人与这个孩子之间的关系切断。只要筑好一道秘密与恐惧的高墙,性虐待者就能操纵孩子与自己发生性行为,完全不费吹灰之力。

既然孩子们过去没有性经验或性虐待的体验,便需要父母告诉他们正确、健康的资讯。如果我们不去讨论这些话题,就如同孤立自己的子女,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从错误的人身上了解何谓“适当的”性接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