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的幸运
比尔•盖茨如此说自己的青年时代:“我很幸运,当我还很年轻时就接触到了电脑。由于从事编写软件这项工作时,我们的目标非常专一,并处于这一行业刚开始发展的初期,因此我们后来才得以组建一家在一场伟大革命中扮演主角的公司。”
(2)根据职业方向选择专业发展方向
人生各个阶段是一种步步台阶的延续关系,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为下一阶段做积累。否则,我们将陷入重复浪费、没有效率的人生当中,而不是将资源、能量、成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中国的大学不能自由换专业,因此,许多人常常把选专业形容为“一选定终生”。俗话所谓“男怕入错行”,大学专业对人所起的影响是很巨大的。可是许多学生、家长、老师因为缺乏长期的职业策划和规划,因此,孩子四年甚至一辈子重要的事就在短短几天里下决定,结果当然很盲目。
2008年,北大“首都高等教育”学科群项目组对北京高校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时,重点高校、一般本科、高职院校分别有32.3%、39.1%、36.9%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在“与自己兴趣相吻合的课程较多”和“能提供获取相关职业资格的培训”的选项中,也分别有40%、37.6%的人持否定态度,同时有52.6%的教师承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不读哈佛读北大
在我主编的《创业中国》一书中,周氏王朝国际控股公司总裁周松波曾表示,他学生时代有过一次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那就是1990年,周松波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国民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奖学金,却选择去学习专业完全不同的北大攻读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博士学位。
他做出这样的学校和专业的改变,正是出于自己的职业方向和事业方向的考虑。在此之前,周松波遇到一位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的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参赞,参赞向他谈起了中国的发展。当时,周松波就决定了毕业后要回国发展事业,因此,职业方向决定了他的专业选择:
“当时我列举了10条理由,其中2条支持我回国。第一条理由是,如果我想回国获得超常的成功,就必须掌握最独特的东西。我是学经济的,如果能够集中、德精髓于一身,我将具备独到的核心竞争力;第二条理由,我是中国人,中国二字能唤醒潜藏在我心底的情感共鸣……我觉得自己身上肩负了某种神圣的使命。”
对于一个在校学生来说,学校不够名牌,完全可以用专业等更实在的“品牌”去证明自己;专业不好,则可以跨专业选课,努力拿双学位,课余自学感兴趣的专业,并找相关的工作实习机会来弥补。不要觉得那是多么困难的事情,一个人在大学四年真正放在专业上的学习时间不到一半,仅仅只以专业技能而言,你专心致志自学两年就足可以掌握。关键是要有行之有效、符合现实的职业策划,在确立职业方向之后,选择好相应的专业发展方向。
(3)“高筑墙,广积粮”,为实现职业策划做准备
确定好职业方向,选择完可以为你职业期望提供能量的专业之后,大学四年,大学生们接下来要做的是:专心致志,储备能量。
目前,中国的学生普遍地存在着“职业预备期”太短的问题,他们不一定是不想学习,不想提高全面的素质,但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能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总裁袁岳就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行“大学生职业准备”的演讲时忠告大学生,职业准备应该从大一开始,而不要等到临近毕业时再“临阵磨枪”:“大学生应该从大一就开始不停地尝试找工作,经历各种求职的挫折和被人拒绝的难堪之后,可以积累很多找工作的技巧,心理也成熟起来,再被人拒绝时就会脸不变色心不跳……如果能把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积累下来的话,那么到大四,工作就有可能在不远处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