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柔道--无往而不胜的秘诀
"弱也者,道之用也。"(《道德经》第41章)老子说,保持柔弱,是道的运用。
老子说:"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道德经》第8章)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道德经》第43章)老子说,水具备最高的善行,水滋润万物,但自己却安静地居住在低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而且,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是却可以在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中穿行无阻,可以进入没有缝隙的空间。所以我这才知道了无为的好处了,无言的榜样,无为的好处,天底之下没有其他事物能够与之相比。
在这段文字中,老子赞美了守柔和无为的好处,柔弱是无为,刚强是有为,最坚强的东西阻挡不了最柔弱的东西,所以老子说:"见常曰明,守柔曰强。"(《道德经》第52章)能够明辨事物的规律才是聪明之人,能够持守柔弱才是真正坚强的人。
接着,老子继续阐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XCZ2.TIF〗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道德经》第78章)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而死后则是伸直僵硬的。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是柔韧脆弱的,而死后就变得干硬枯萎了。所以说,坚硬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的,而柔弱微细则属于生长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不会取胜,树木长大强壮就会遭砍伐,凡是强大的东西都是处于下降的位置,而柔弱的东西反而处在上升的地位。
那么,从柔道的原理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教益呢?
一、假如我们要做王或成就事业,那么就要学会处下、守柔与居后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XCZ3.TIF;X*1/9〗也。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道德经》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处于下游的位置。所以圣人想要成为百姓之王,要用言语对百姓表示谦下;要想成为百姓的领导者,则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这样的话,处在百姓之前,百姓不感觉到会有妨害,处在百姓之上,则百姓不感觉到是负重,所以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会去压制他,不正是因为他不争吗,所以就没有什么能与他相争。
《淮南子》也说:"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意思是说,获得成功在于天时,不在于争斗,治理国家在于得道,不在于圣人智谋。土地的位置低下,不同谁比高,所以能够平安无事;水往低处流,不同谁争先,所以才能够奔流不息。
《淮南子》还说:"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意思是说,得道之人意志柔顺而办事却胜券在手,内心虚怀但做事却得心应手。他总是把自己隐藏在不敢作为之中,当别人在争先恐后的时候,他总是甘愿居后;他不在意与别人争先,但他也从不会被别人制驭;他安详镇定,审时度势,谨慎决策;他持守着他的道和柔弱之节,把握住应变的时机,所以总能够以少胜多。所以圣人做的事情不多,但却总能够战无不胜。
现代社会中,有尚柔和谦下之风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人们之间充满了寸土必争和剑拔弩张的气氛。现代人的观念中认为不争是傻瓜,孩子们从小被家长教育不要吃亏的观念,导致这些孩子们的心灵对于外部世界充满了戒心和防备。
但是在我的观念中,却完全不是这样的,以我们公司为例,有一些员工十分敬业,但是性格上却是十分谦让,从不计较得失,在工作上也十分的乐意助人;还有一些员工,却喜欢表现自己,凡事总是争先,吃亏是一定要纠清楚的,遇到好事是抢着的,遇到困难是躲着的。这样前后两种不同的员工,他们的景遇最后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们的公司里,第一种的员工全部被留下来了,而且被重用,老板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家人一样,对他们心存感恩,把他们放在最合适最安定的岗位上,并且十分乐意给予他们最好的结果和回报;而第二种的员工,有的被淘汰出去,有的被环境教化而改变,才能得以长期地安定下来。在我们的环境中,提倡努力做事,简单做人,人和人之间和谐互助,我们十分重视这种企业氛围。在一个系统中,一般都存在三种类型的人,一种人对环境起正面作用,一种起负面作用,还有一种是中间态。所以公司的逻辑一定是淘汰负面者、改造中间者和善待正面者。在我看来,事实上所有健康的组织都应该是持同等逻辑的,一个尚柔、谦下和不争的人一定是一个受人欢迎和喜爱的人,并一定会收获最满意的结果。
二、却敌之战术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36章)老子说,在却敌方面:想要收缩它,就先扩张它;想要削落它,先要增强它;想要除掉他,先要交好它,想要夺取它,先要给予它,这就是微妙的谋略。因此柔会胜刚,弱会胜强,鱼不能离开深渊的水,不能用强权来威吓人。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大战,在一场战争中,越国在会稽受挫,几乎遭受灭国之灾。越王勾践在受挫后,为了保存实力,带领王后和范蠡卑身事吴,卧薪尝胆,甘愿做吴王的奴仆,最终取得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在国内启动一系列休养生息和利国利民的政策,在外务上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一方面向吴王表达忠心不二,进一步麻痹吴王夫差,并助长吴国上下的骄气,以消除吴国对越的戒心;另一方面实施离间计等,并用高价收购吴国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这样使吴国举国骄气日盛,高估自己,于是便穷兵黩武,急于称霸中原。在一次吴国精锐部队远征之时,越国乘机一举进攻吴国。在随后的过程中,由于吴国连年战争,而且生产已遭到破坏,国力严重不济,没几年就被越国一举消灭,最终以吴王夫差的自杀身亡而告终。
在这个故事中,越国在内采取休养生息的富民政策,对敌国采取避其锋芒、以退为进、委曲求全、利而诱之、亲而离之等策略,是采用柔术获胜的典范。在春秋和三国时代,这种柔术是一种被大量利用的战术,大国采用怀柔政策以聚拢小国,而小国则采用谦下政策来交好大国。现代社会的商战,与古代战乱相比,在我看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现在的商战却充满了必杀技,竞争对手之间,一定要置对手于死地,甚至不惜亏本也要一争高低。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凶狠的对手最终都是害了自己,在竞技场上,最后胜出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杀气腾腾的强横之徒,而是那些很好地保存实力的后来者。他们谨慎地保存能量,有控制地使用力量,在关键的地方着力,并稳妥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