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的衰落》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1)

    第四章

    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

    历史就是一个巨大的早期预警系统。

    ——诺曼·库辛斯(NormanCousins)

    金钱的本质就是实现商品交换的载体,它的基础在于有形价值。换句话说,钱并不是我们带在身上的钞票,而是体现其内在价值的黄金或其他贵金属。美元不过是一种本票。如果你仔细检查一下美元的话,就会发现上面印着这样几个字:“联邦储备票据”(FederalReserveNote)。

    今天,流通中的美元不过是一大堆债务凭证。如果这些债务凭证能以诺克斯堡(FortKnox)金矿的储备做依托,还算说得过去,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联邦政府只是在不停地印钞票,但最终倒霉的,却只能是我们自己。因为迟早会有一天,我们必须要偿还这些负债,不仅仅是国内债务,还有日渐增长的外国投资者。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待黄金:作为真实资产的价值基础,或是有供求市场的有形投资。1971年到1980年期间令人难以置信的黄价走势,让很多人至今仍然望而生畏。在此期间,发生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首先是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国将取消黄金本位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政府的意志随意印刷钞票,这可能吗?)然后是1974年,福特总统取消了一项延续40多年的限令,美国民众终于有权拥有自己的黄金了。

    回顾1933年,那场席卷世界的大萧条曾经让黄金成为稀缺之物。1933年,美国政府通过了《银行紧急救助法案》(EmergencyBankingReliefAct),“为目前全国性的银行紧急状态及其他方面提供救助……”[1]

    该法案要求,所有美国公民必须把持有的黄金兑换为美联储发行的票据。拒绝兑换黄金将受到高达1万美元的罚款和10年监禁的处罚。这种非正常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公众囤积黄金。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似乎非常简单:把拥有黄金直接规定为违法行为。平心而论,在非常时期授予政府这样的权利并不为过,但这项紧急法案却开创了一个先河:今天,它已经成了政府对付美元问题的撒手锏。

    在尼克松取消黄金本位制以及福特废弃持有黄金的禁令后,黄金价格从最初规定的每盎司35美元开始,一路飙升。到1980年1月,黄金已经达到了天价——每盎司超过800美元,此后又迅速下跌,并在1999年达到新低——每盎司253美元。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螺旋式的价格运动视为市场力量对黄金投资带来的作用。相反,黄金价格的涨落完全是40多年政府干预的结果。事实上,这种运动不过是市场对黄金-货币兑换关系的一种过度反应。

    2008年1月31日,黄金价格达到了创纪录的936美元/盎司,但这绝不是什么过度反应,而是真正的市场模式。按照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把黄金视为一种强有力的保值投资。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一下目前的一些主流观点。

    (1)贸易逆差。美国的贸易盈余早已成为历史。而第一次从盈余变为赤字则是在1977年,这难道是巧合吗?维系多年的巨额贸易盈余,仅仅是在取消黄金本位制的短短几年之后,就变得面目全非。而取消黄金本位制带来的问题,完全可以归集为一点: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行货币,这就意味着,每天都在增加的钞票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随着我们越来越多地把消费建立在信用基础上,市场上的钞票开始堆积如山。当货币价值不再以黄金为基础的时候,美国就会变成了一个输红眼的赌徒,醉生梦死,债台高筑,但是为了继续玩下去,就只能依赖越来越多的借款。历史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而现实则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每当美元价值下跌时,黄金价格就会上涨。随着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膨胀,政府不断发行钞票,美元价值就开始变得越来越疲软。随着流通货币量的增多,美元价值逐渐被稀释,整个经济形势的恶化,当然也就是情理中的事了。但对于黄金价值来说,这却是一个好消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