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哪种资本怎么用都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值?没有聚宝盆,再怎么有钱,也有挥霍殆尽的一天。俗语说"富不过三代",我们常看到暴发户因为没有好好教育下一代,财产很快被败光。
那么,除了钱之外,还有哪种资本可以扮演聚宝盆的角色?不会消失的资本,就是人的资本以及知识的资本,总而言之就是知识。只要有知识,你就算倒下也还能再站起来。因为你只要对知识善加利用,就一定能找到工作,赚到钱。
犹太人与华侨的共同点,就是对知识无比重视。犹太人到处漂流了两千年,华侨则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而离开故土。有一部作品《屋顶上的提琴手》就是描绘这种漂泊生活的,其作者休勒姆·阿莱亨(Sholem Aleichem)说:"犹太人常常戴着帽子,这是因为不知道何时会被强迫远行。""如果常从一地被赶出,到另一地要能活下去,脑袋中就必须拥有超越其他人的知识。"犹太人如此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就是因为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他们都被压迫成为社会的下层。"犹太人聚居区域"的英文单词"Ghetto",衍生出的意思就是"贫民区"。用韩国的环境来比喻,他们等于通过司法考试也不具相关资格,也不能选择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因为没办法进入社会的领导阶层,他们能够信赖的只有自己的能力、知识跟钱而已。各位想想六七十年代残破凋敝的韩国吧。在那个时代,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最快的方法就是把田把牛都卖掉,到首尔去"留学",然后考取资格证书。这样一来,穷人马上就可以跟有钱人家的子女结婚,同时取得财富与名誉。犹太人同样如此。"没有比痛苦跟贫穷更伟大的老师",这句话对犹太人也很适用。
所以犹太人的教育程度比任何民族都高,连韩国的教育热潮也完全比不上。几年前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讯(WorldCom)爆发假账问题。当时花旗集团的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分析师杰克·格鲁曼(Jack Grubman)因为故意上调世界通讯的股票评级,所以也受到牵连。这个分析师这样造假,他跟花旗执行官威尔要的东西居然不是钱。他要的是让自己的儿子进入"92StreetY"这家犹太人中心所经营的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注册费比美国有名的私立大学还要贵,但很多人还是挤破头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去,可以说是最棒的幼儿园。当然威尔与格鲁曼都是犹太人。不只如此,历史上最早对儿童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的民族,也是犹太人。
在《支配世界的犹太人成功法》一书当中,整理了许多犹太人教导孩子的格言:
·如果同时弄脏衣服跟书,要先把书擦干净。
·学习之后要复习,并不是要你死记硬背,而是因为你如果复习好几遍,通常能从中得到新的收获。
·复习一百遍跟复习一百零一遍会有很大的差异。
·害羞的人不可能成为好学生。人对学习必须要贪心。
·如果有天使突然出现在你面前,要让你瞬间体会经典所教导的一切,你也应当拒绝。因为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报酬。
但并不是极度强调教育,自然就能带来经济上的成功。从名校毕业却没赚到大钱的人比比皆是,学历不高却赚大钱的人也不算少。在犹太人的教育中,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部分,是他们不只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还会培养孩子在经济方面的思考能力。
首先,犹太人在教育孩子时,会先教他们生存的逻辑。《世界最强成功集团--犹太人》的作者马格斯·迪蒙特说:"'如何活下去',是犹太人思考的核心问题。"犹太人到处被迫害、被放逐,常常丧失生活的基础,一直处在悲惨的命运之下活到今天。所以他们重视"该如何活下去"甚于"该如何生活"。
韩国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进好大学、好公司,或者当医生、当律师。"当什么"好像比"怎么当"更被重视。但并不是每个律师都能成功。现在的社会,是即使你当上了医生,如果没有特殊的优点,也一样会被淘汰的社会。所以重点是不管做什么,一定要跟别人有所不同。江原大学社会学系的郑成浩教授说,犹太人的成功秘诀不是教孩子"比别人优秀",而是要孩子"跟别人不同"。即便如今,犹太人依然要把自己的民族教育成"在战争中都能存活的民族"。
按照马格斯·迪蒙特的分析,就是这种现实性的思考方式,让犹太人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量远远超出文艺领域。
"犹太人在哲学界出了史宾诺沙,在经济学界出了马克思,在精神医学界出了弗洛伊德,在物理学界出了爱因斯坦,但为什么在文学或者音乐、美术方面很少产生优秀人才?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大部分犹太人在各国的文艺领域被排斥,而自己也拒绝投入其中。"换句话说,在社会中占少数的犹太人为了活下去,放弃了主流而选择了非主流的道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所以在主流的文化与艺术界无法崭露头角。
第二,犹太人比较少教导孩子人生的光明面,反而总是提醒他们人生的黑暗面。人们对钱常产生错觉的,就是在这个部分。大部分人都先品尝到金钱的甜蜜,而不是金钱的残酷。一个人比较喜欢花钱而不是存钱这件事,代表这个人只想看到钱光明的一面。然而,金钱发挥力量的时期,就是在人的艰难时期。郑成浩教授这样解释犹太人的特性:"他们希望将孩子培养成通过黑暗面看到光明面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放弃,通过体验这样的困难,能不失去对未来的希望,而继续活下去。为了成为这样的人,要不计代价尽一切的努力。"下面是犹太经典《塔木德》中师父与弟子的一段问答式对话:
"人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为什么呢?""这是要人少说话,多倾听。""人的眼睛分成黑的部分跟白的部分。为什么人是用黑的部分看这个世界呢?""因为要通过黑暗面来看世界才行。只看光明面的话,会产生对自己过度乐观的思想。这是要警戒我们不要过度骄傲。"华侨的教育观,也有许多跟犹太人类似的部分。正如前面所说,即使是靠房地产赚大钱的东南亚华侨,也不会投资政府限制过严的土地。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制度何时会改变,自己的财产何时会被夺走。但另一方面,他们常投资可以移动的资产。就像犹太人掌握钻石业一样,许多华侨企业家投身海运业。1949年之后,定居在香港跟台湾的上海企业家,有许多人都经营海运相关产业。因为船舶总是在移动。
华侨们也认为教育是可以移动的资产。这就是华侨的教育热潮不输犹太人的原因。这样的话,现在居住的国家可以把自己所有财产夺走,并把自己扫地出门,却抢不走自己的知识。
华侨对可移动的资产如此关心,是因为他们在各个社会都是少数群体,经历了种种苦难。根据一项以华侨企业家为对象的调查,移民第一代有90%经历过战争,40%经历过"文革"等政治运动,32%失去过家庭,28%曾经遇到过经济上的灾难,以致失去全部财产。华侨们就是在这样不确定的条件下活过来的。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要活下去,他们的方法就是"勤俭"跟"注重教育"。这种态度,跟犹太人的"知识可以让你比别人想得超前一步,不但让你可以生存,还能保障你有机会提升生活品质"这种想法,可以说是相通的。世界级华商,资产超过72兆韩元的台湾台塑集团王永庆董事长就曾经说过:"手中的钱可以抢走,但人内在的力量用武力也夺不走。"第三,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经济的实战教育。只要孩子谈到钱,韩国的父母似乎就会带着责备的口吻说:"钱的事不要你操心,好好去念书吧!"但是华侨们不会如此。他们反而会教导孩子从小就明白经济活动的意义,以及企业家的思考方式。为了减少不确定性,父母会告诉孩子职业选择或事业上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狡兔有三窟""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等等生活智慧,他们是从小听到大的。所以很多华侨不喜欢当薪资固定的上班族,而是喜欢成为专业人士或自行创业。即使自己上班,也常常跟人合伙投资两三家店面或事业。薪水族如果被开除就惨了,但华侨们为了减少不确定性,会用很多方式分散金钱与工作的风险。
亚洲最大的财阀,香港的李嘉诚曾经让两个儿子参与董事会召开的会议。那时候他的大儿子李泽巨只有9岁,小儿子李泽楷只有8岁。他这样是为了让孩子们旁听社会课程,也让他们学习企业经营。当李嘉诚跟董事们意见不同、激烈争论的时候,两个小孩都开始放声大哭。李嘉诚没有安抚他们,而是教导他们:"为了公司的利益产生争论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小故事让我们可以稍微窥见华侨是如何对子女进行经济教育的。
台湾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的教育观,可以表现在"母鸡与小鸡"这个比喻上面:"小鸡生下来时是很脆弱的,无法进食,需要母鸡来喂它。但等到小鸡长大可以自己找食物吃了,母鸡就会让它们自立,不再喂食。而且若是小鸡想要抢母鸡找来的食物,母鸡会狠狠地把它赶走。"除此之外,华侨跟犹太人不同的另一点,是注重儒家式的家风。如果说犹太人的教育是重视与众不同的个性,那么华侨在经济教育上的重点,大概就是要"守信义"等等儒家的价值观。这样的差异来自文化背景的不同。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样的差异,而是犹太人与华侨为求得经济上的成功,其思考方式上的许多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