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韵
(471000,河南洛阳市,历史文物考古研究所)
几年前曾拜读李献奇、周铮两先生《武周屈突诠墓志考释》一文(载《中原文物》2002年第3期,以下简称《考释》),受益颇多。两位先生在《考释》中对屈突诠的籍贯及世系、屈突诠的历官及其他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的考释,使我们对隋唐名将屈突通之子屈突诠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我们也发现文中有未及之处或者错误。《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所刊《屈突诠墓志》录文(以下简称《专辑》),也有一些错误。今依照《屈突诠墓志》拓本(见《河洛春秋》2007年第3期第55页),对两处录文中的错误予以纠正,并对《考释》作些许更正和进一步的补充。
《考释》中的误录:
第1行(皆为原拓,下同):"得道于万强之域","万"当为"禺"。
第3行:"邑州县开国公","州"当为"川";同行:"王帐论兵","王"当为"玉"。
第5行:"左侯卫大将军","侯"当为"候"。
第8行:"若乃天地地义之美","天地"当为"天经"。
第15行:"扫九都而填穟穴,策是攻心;服小貊而降右渠,明同屈指","九都"当为"丸都"。丸都是地名,在今吉林省集安西北,高丽国曾做过都城。《新唐书·地理志七下》说:"自鸭渌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率军赴辽东战场,在丸都同高丽打仗,《旧唐书·礼仪志二》"太宗文皇帝……勒石丸都"云云,即说此事。清代原刻本《全唐诗》卷一太宗《辽城望月》诗描述此次行动,有云:"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即因形似而误"丸"为"九",现在应予更正。
第16行:"封范阳开国公","范阳"后漏"县";同行:"胙以黑土,荣以皂盖","荣以"当为"荣之"。
第17行:"匈奴感恩而响化","响"当为"向";同行:"北庭无事,既闻王表之功;东隅未康,复伫八条之绩","王表"当为"三表",对下文"八条"。
第20行:"并兴来暮之哥","暮"原拓为"莫"。两字为通假字,但录文应尊重原文。《专辑》同之。
第21行:"长社之重借冠恂,褒乡之愿留种皓","冠"当为"寇"、"皓"当为"暠"。寇恂、种暠皆为东汉名吏。
第22行:"次公之复莅颍川","复"当为"覆"。
第28行:"交阯传车,望缷亭而不入","缷"当为"邮"。
第29行:"彦辅之暗","暗"当为"闇"。两字虽在某些意思上相通,但应尊重原文。
第35行:"万里赴哀,有征君絮酒","征君"后漏"之"。
第36行:"弈世斯茂,宗枝以繁","弈世"当为"弈叶",对下文"宗枝"。
第37行:"金章紫缓,翼子谋孙","缓"当为"绶"。
第39行:"输忠郊节","郊"当为"校"(效)。《专辑》录为"孝",亦误。
第40行:"鸟服倾剿","剿"当为"巢"。
《专辑》中除上述两处误录外,还有第29行:"彦辅之闇论兵法,非学孙吴;子高之明识政途,悬轻豹彦",断句有误。应为"彦辅之闇,论兵法非学孙吴;子高之明,识政途悬轻豹彦"。另有第39行:"言情旅拒"当为"言清旅拒"。《专辑》录文要比《考释》录文严谨许多。
《考释》文中有一些错字及其他错误。
一、屈突诠的籍贯及世系
1.所引《屈突通墓志》:"公讳通……昌梨(黎)徒河人。""昌梨"当为"昌棃"。
2.所引《屈突诠墓志》、《屈突季扎(当为札,全文所见"扎"皆误)墓志》、《屈突通墓志》中,"左侯卫大将军"、"左侯大将军"的"侯"皆当为"候"。只有据前二墓志所补《屈突伯起墓志》"祖通,隋左候卫"中的"候"是正确的。
3.所引《元和姓纂》中屈突通六子,漏了第二子"韩"。但下文中所补一个"诠"字,却非常精到。
二、屈突诠的历官
1.所引《旧唐书·高祖纪》,言高祖葬于贞观九年(653),排版出现大误,653年当为635年。
2.所引《新唐书·高宗记》:总章二年"九月癸己……",当为《新唐书·高宗纪》:总章二年"九月癸巳……"。(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67页)
三、其他问题
1.在推测屈突诠生母年龄时,作者的推测大约是正确的。但最后说,即便如此,"其(屈突诠)母也较其父屈突诠约小四十岁","屈突诠"显为"屈突通"之误,此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2.所引《屈突通墓志》,其葬地"洛州河南县千金乡玄门里之北邙山","玄门里"当为"玄明里"。
3.所引《屈突诠墓志》:"长子前广州录事参军事仲翔等……",并说"其实仲翊(当为"翔"之误,下文还有)应是屈突诠之次子,因不久前长子伯起病故,在现存兄弟中,他便算作长子了"。本人不能同意《考释》作者的这种说法。在众多的唐代(也包括其他朝代)墓志中,儿子早于父亲亡者亦不在少数,但在父亲墓志中,在记述其子嗣时,皆尽量详细列出,当然也包括早亡的儿子,而且早亡之子的地位是不会因早亡而改变的,长子就是长子,次子就是次子,幼子永远是幼子;而嗣子就不同了,长子可以是嗣子,也可能不是。嫡长子一般是嗣子,嗣子早亡,嫡次子就可能成为嗣子,庶长子一般都不可能成为嫡子。至于《屈突诠墓志》中称仲翔为长子,应属误记。
4.《考释》又曰:"据《新唐书·屈突通传》,知仲翊(翔)'神龙中亦为瀛州刺史'。"此为《旧唐书·屈突通传》中话,而非《新唐书》。《新唐书·屈突通传》:"诠子仲翔,神龙中,复守瀛州。"(《新唐书》第3751页)
5.《考释》又曰:"而《元和姓纂》则称屈突仲翔为'豳州刺史',由此可知他起码出任过这两个官职。"今据《旧唐书·张行成传附族孙易之、昌宗传》:"寻敕宋璟使幽州按都督屈突仲翔。"《新唐书·张行成传附族孙易之、昌宗传》、《新唐书·宋璟传》皆有类似记载。故《元和姓纂》中的"豳州刺史"当为"幽州都督"。岑仲勉先生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已指出:"按豳州未尝设都督,当是幽州之讹。《唐语林》三,则天末,令宋璟往按幽州都督屈突仲翔赃污,可证。"(林宝著、岑仲勉校《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第1519页)
《考释》所未及之事:
据《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屈突诠还有一个幼子屈突琁。《故朝散大夫光州长史屈突府君(琁)墓志铭并序》载:"君讳琁……高祖庆尚……曾祖长卿……祖通……父诠……公时春秋六十有一,辛巳岁己卯月丙戌日终于河南惠和之第,葬于北邙之源。"此辛巳岁当为开元二十九年(741),则屈突琁生于高宗开耀元年(681)。这样,就不仅仅如《考释》中说的"屈突通竟比屈突诠年长六十四岁",屈突诠也比他自己的幼子屈突琁年长六十岁。屈突琁比其长兄屈突伯起也小三十岁。也就是说,屈突琁竟比其祖父屈突通小了124岁,这与古代平均25年-30年一代的通常情况大相径庭。如果由屈突琁推其祖父屈突通的大致生年,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说:"《广记》一〇〇引《纪闻》,记开元二十三年事,谓屈突仲任自言即仲将、季将兄弟,'仲将'当'仲翔'之误。《全文》四〇一开元时,叔齐擢书判拔萃科。"一般给孩子起名,长用伯、次用仲、次用叔、再次用季。但从屈突诠之子看,"仲"、"季"二字皆非仅用一次。屈突仲任自言即仲将、季将兄弟,则仲将、季将皆当小有名气,季将决非季札(十三岁早亡);况且,不论是"仲将"还是"仲翔",他总是有一个兄弟名字叫"仲任"。因此,岑仲勉先生所说"'仲将'当'仲翔'之误"是没有任何资料根据的,难以成说。如此,屈突诠可能至少有八个儿子:伯起、仲翔、仲将、仲任、叔齐、季札、季将、琁。
"俄丁太夫人忧……起授戎州都督。"《考释》曰:"丁母忧约在上元元年(674)至上元三年(676)。"余据《千唐志斋藏志》第10页《蒋国夫人墓志》,作者从蒋国夫人封号及葬地,考其当为屈突通夫人。而同书第9页《屈突通墓志》又未及屈突通夫人事,更不用说载他有几位夫人。《蒋国夫人墓志》载:蒋国夫人贞观三年五月廿九日卒,享年六十六。从《屈突诠墓志》志文看,屈突诠母亲(所言太夫人)的确不应该是此位蒋国夫人。否则,屈突诠为什么会在约上元元年(674)至上元三年(676)丁母忧就无法解释。
另,《千唐志斋藏志·屈突伯起墓志》考证中,作者说:"《新唐书·屈突通传》记通有子寿(《旧唐书》缺)、诠;诠子仲翔。伯起为诠之长子,史传失载,现正可补充遗阙。"其中"诠(《旧唐书》缺)",也就是说《旧唐书·屈突通传》缺载通子寿,此言失察。其实《旧唐书·屈突通传》两次记其子寿:唐军攻克长安后,俘屈突通家属,并令屈突通子寿前往劝降,"通大呼曰:'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雠。'命左右射之";后又有"子寿袭爵"。
《洛阳新获墓志·屈突季札墓志》考记中说:"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列屈突诠仅有一子,无屈突季札之名,或因年少夭亡未记,此可补《表》之阙。"余遍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未见有"屈突氏"。
据《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之《屈突诠墓志》:"曾祖庆尚,魏黄门侍郎、始州刺史,周大将军、邑川县开国公。"可知《隋书·于仲文传》、《北史·于栗磾传附寔子仲文传》中的始州刺史屈突尚,就是屈突通祖父屈突庆尚。再据两《唐书·屈突通传》,《千唐志斋藏志》之《屈突通墓志》、《屈突伯起墓志》,《洛阳新获墓志》之《屈突季札墓志》,《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之《屈突诠墓志》、《屈突琁墓志》,《元和姓纂》等资料,可知屈突氏的世系如下:
遵生须,须生恒,恒生□,□生庆尚(尚),庆尚生长卿,长卿生通、盖。
通的家族很庞大,通生寿、韩、幹、诠、伦、延。在通的这些儿辈中,(1)诠生伯起、仲翔、仲将、仲任、叔齐、季将、季札、琁。其下一代的情况是:仲翔生漪、浩、淑、潾。再下一代:漪生藏用;淑生鄂、準;潾生郇、郾。再下一代:郾生铉、锜。(2)伦生琦、俊,俊生绍先;(3)延生□,□生□,□生陕。
盖的家族今所知不多,盖生逵、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