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亶夫妻墓志考释

  柳金福 张宏道

  《李亶墓志》及妻《卢氏墓志》,2006年河南偃师市出土。李志边长60cm,志文竖排暗格,32行,满行32字,共988字。由于志主供职、去世都在武则天大周朝,故志文称"周故给事中太子中允李府君",并使用了这时期新造的几个字。但志盖篆书"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九字,应是其妻去世时,大唐已恢复30多年,合葬时改作了志盖。卢志边长60cm,高16cm,四侧阴刻狮、虎、马、羊等瑞兽及花草图案,志盖篆书"唐故平原郡太君卢氏合附铭",志文竖排暗格,27行,满行28字,共728字。此二志的出土,对研究志主世系、生平、婚媾及初唐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补益作用。现不揣浅陋,试作考略,就教方家。

  一、志文标点

  周故给事中太子中允李府君墓志铭并序朝议大夫行春官郎中知凤阁制诰清河崔融撰府君讳亶,字景信,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之九代孙。高祖瑾,魏通直散骑侍郎、领尚书三公郎中,赠冠军将军、都督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曾祖行之,齐尚书左侍郎中、卫大将军、都水使者、齐郡太守,宇文朝司卉下大夫,随(隋)下溠郡太守、固始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祖玄道,唐秦王府主薄(簿)、兼文学馆学士、太子中允、给事中、银青光禄大夫、蕲常二州刺史,姑臧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文集十卷。父正基,太子斋率、城门郎、太子舍人,袭姑臧男。孟轲称: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宣尼公有云:伯阳父,吾之师也。则我祖之道德,其不可名言乎!凉武昭王,晖光霸图,富有鸿业,衣冠人物,四海一门。武昭之后,迄于太子舍人,有若我秦府学士,所谓华山之松柏,君子之林焉。君即舍人府君之长子。生而聪晤,幼而孝友,美风仪,工草隶,猎书传,能文章。髫龀,丁舍人府君忧,水浆不入于口者四日,亲戚敦喻,以毁灭非礼,于是乃进溢米焉。唐显庆中,以门调选千牛。时宰燕国于公闻君词藻,因试咏《后行雁》,榄笔立成,深加叹赏,乃补太子右千牛,时年十六,袭姑臧男。既而补雍州参军,迁雍王府西阁祭酒、著作佐郎、秘书郎。与姚璹等同为修书学士,撰《古今内范》一百卷,优制褒美,藏之秘阁。加朝散大夫,行尚书职方员外。唐高宗之幸东都也,皇太子西京监国,宫坊宷寮,妙简才地,擢授太子舍人,寻迁尚书礼部吏部二郎中,进爵为子,迁给事中。制敕宣行,多所驳正,方直之节,取惮当时。以公事免,累授巫、溪二州司马,混齐荣辱,夷然达观。大周膺期,惟深旧德,擢授苏州司马,加朝散大夫,迁鼎州长史。未至官,迁文昌考功郎中,以疾固请优闲,迁太子中允。寝疾弥留,祷祠无感,以大足元年岁次辛丑六月壬寅朔廿四日乙丑终于洛州恭安里之私第,春秋六十。呜呼哀哉!惟君昞淳,耀滋灵液,因地美而芝兰生,受天真而松柏茂。义概风动,词葩云浮。如有所立,而德艺备举;似不能言,而阳秋潜运。学者见之谓之学,才者见之谓之才。方当粉缋朝伦,栋梁宸极,天不与寿,人之云亡,虚我福应,歼此明哲,惜哉!越长安二年岁次壬寅正月己亥朔十四日壬午,葬于洛州偃师县常州府君之旧茔,礼也。子成裕、成休、成绩、成式等,远日告期,昊天增慕,思树家声,用图不朽,乃作铭曰:

  余与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谓娅,妻又吾姨,绸缪共洽,契阔同嬉。岁月不展,如何永辞,非君之恸,孰为之悲?惟彼夫子,世号元龟,忠贞日用,孝友天资,怀文抱质,直气鲠词,衣冠四海,礼乐一时。吁谟诰命,俟公出纳;密勿机揆,俟公缉熙。凤将鸣乎阿阁,横半霄而鎩羽;鲲将运乎溟海,当中路而暴鳍。谓积善兮馀庆,谓福履兮保绥,如何苍昊,曾不慗遗?先茔之地,新封之隧,风范如在,光灵幽閟。童孺哀酸,孀惸涕泗。君洛川兮卜宅,我秦京兮王事,奠絮之礼徒勤,执绋之诚莫遂,何以纪德,空馀无愧。呜呼哀哉!


  唐故平原郡太君卢氏合附(祔)之铭太中大夫前尚书祠部郎中清河崔尚造太君姓卢氏,号太君,范阳人,匡城丞府君医王之子,朝请大夫、给事中、姑臧子李府君亶之妻,正议大夫、莫州刺史成裕之母也。此两族者,光乎百代,著乎四海,其为庆也多矣,其为门也盛矣,故能弈叶济美,休有清德焉。太君端和秀生,才明卓异,幽闲不出,懿淑有闻。李府君国之良也,人之望也。其妻曰吉,凤鸣锵锵,之子于归,桃华灼灼。太君平其心,正其体,非礼不视,非礼不听,非礼不言,非礼不践。妇顺备然后内和理,内和理然后家长久焉。府君出入台阁,历佐州郡,令名之有光,繄太君是匡。及乎丧夫昼哭,可谓知理矣;居子夕勤,可谓善教矣。府君加朝散大夫也,旨授容城县君;成裕加太中大夫也,旨授平原郡太君。代之称著姓者,人物官婚,鲜能具美,能具美者,其唯府君乎?太君以大夫为婿,以诸侯为子,子孙振振,贤才诜诜,有德有行,因不失亲,故天下士君子宗之也。宗之也者重之也。《易》曰"积善馀庆",《传》曰"光远有耀",其是之谓乎。年七十六,以开元廿五年夏四月丙午终于洛阳会节里第,呜呼哀哉!越若来五月丙申,合附(祔)于偃师先府君之旧茔,礼也。有子四人,成裕、成休、成绩、成式。裕尝为尚书都官郎中,累迁金、陇、邓、莫四州刺史;休为光州司马;绩官至朝请大夫、尚书虞部郎中;式为河南主薄(簿)。孝乎惟孝,此令兄弟,送之以哀,葬之以礼。太君之妹,文公之妻,即我之叔母也,尚复忝为李族之婿,钦承太君之烈,代亲绸缪,纪德凄怆,信不虚美焉耳矣!铭曰:

  李公李公,惟唐之崇,在帝之左,顾问于中。李公娶妻,郑氏之生,卢父之子,是谓具美。曰齐之姜,在范之阳,凤皇于飞,和鸣锵锵,玉映闺房,烂生其光。夫尊于朝,妻荣于室,才子四人,于是乎出。才为时须,子为大夫,因贵之也,其孝者乎。於穆太君,贤明淑德,有礼有则,无违无忒,训行于家,名闻于国。太君仁恩,福囗于孙,如云之繁,如金之浑。因亲可宗,德义可尊,惟家之肥,惟家之温,天下之人,谓之盛门。致敬而居,致乐而养,为丧而哀,合附(祔)而望。望也不追,终天孝思,法度是贻,永世保之。

  二、李亶世系

  志载,李亶为凉武昭王九代孙。据《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是武昭王之七代孙。但,李亶与李渊同祖而不同宗。依史、志所载,李亶世系为:凉武昭王暠-翻-宝-承-韶-瑾-行之-玄道-正基-亶。《李亶墓志》述其"高祖瑾,魏通直散骑侍郎、领尚书三公郎中,赠冠军将军、都督齐州诸军事、齐州刺史"。李瑾在《魏书》中有传,其历官与李亶墓志的说法略同,其生平记载,史详于志。(《魏书》卷三十九《李瑾传》,88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曾祖李行之,在《北史》中亦有传,曾在北齐、北周、隋三朝为官,史、志所载略同。(《北史》卷一百《序传》,33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祖玄道,两《唐书》均有传,史详于志。李玄道为唐初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隋末,他为齐王府寮属。李密起义军据守洛口(在今河南巩义市),引他为记室。李密失败后,他被东都王世充俘虏,任职著作佐郎。唐太宗身为秦王时,带兵平定王世充,召他为秦王府主簿、文学馆学士。玄武门之变后,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被诛,王君廓继任幽州都督,朝廷以君廓武将出身不习时事,特拜李玄道为幽州长史,以维持府事。然王君廓在州屡为非法,数遭李玄道正议裁之,遂疑玄道谋己。"后遇君廓入朝,房玄龄即玄道之从甥也,玄道附书,君廓私发,不识草字,疑其谋已,惧而奔叛。玄道坐流雟州。"(《旧唐书》卷七十二《褚亮传附李玄道》,2584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显然,此次贬官是太宗的权变之策,旨在安抚幽州兵众之意。未及征还,就再拜玄道为常州刺史。志文中有关蕲州刺史、太子中允之职及所著文集十卷诸事,均可补史之阙。"父正基,太子斋率、城门郎、太子舍人,袭姑臧县男。"李正基,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载其职为太子舍人。(《新唐书》卷七十二上,24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志文中所述,亦可补阙。

  三、李亶生平

  由于两《唐书》中没有李亶专传,此志所记,尤显珍贵。志载:李亶"髫龀,丁舍人府君忧"。说明李亶八岁时,其父卒于太子舍人任,这年当为贞观二十三年(649)。

  唐显庆中(658),李亶十六岁时,以门调选千牛之职,又补太子右千牛,袭姑臧男爵号。之后,担任雍州参军、雍王府西阁祭酒、著作佐郎、秘书郎等一系列职务。尤其是得到时任宰相的燕国公于志宁的赏识。于志宁亦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永徽元年(650)加光禄大夫,进封燕国公,次年八月任尚书右仆射。雍王,即唐高宗第四子素节。这一阶段,李亶还参与编纂《古今内范》。《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云:"太后尝召文学之士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令撰《玄览》及《古今内范》各百卷。"(《旧唐书》卷六,133页)李亶墓志说他"与姚璹等同为修书学士,撰《古今内范》一百卷,优制褒美,藏之秘阁",具有补史之作用。

  "唐高宗之幸东都也,皇太子西京监国,宫坊宷寮,妙简才地,擢授太子舍人,寻迁尚书礼部吏部二郎中,进爵为子,迁给事中。制敕宣行,多所驳正,方直之节,取惮当时。"高宗多次巡幸、驻守东都洛阳,皇太子留在京师长安监国,皇室要为太子遴选官员加以辅佐,李亶被授予太子舍人的职务。随后,李亶历任尚书省的礼部郎中和吏部郎中,又被提拔为门下省的给事中。给事中的职责是审议中书省拟定的诏令是否合适,如有异议,进行封驳,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李亶任给事中,不隐瞒观点,多次驳正,竟使得一些人害怕他。他"以公事免,累授巫、溪二州司马",很可能他的直率尖锐,难以为人所容,于是被贬逐出朝。巫州,在今湖南黔阳西南。溪州,治所今湖南龙山县。"大周膺期,惟深旧德,擢授苏州司马,加朝散大夫,迁鼎州长史。"李亶被贬期间,武则天革唐命,称帝建周朝,思念所谓"旧德",将李亶调任苏州司马,已是神功元年(697)。《旧唐书·文苑传上》载:"神功中,[袁谊]为苏州刺史。尝因视事,司马清河张沛通谒,沛即侍中文瓘之子,谊揖之曰:'司马何事?'沛曰:'此州得一长史,是陇西李亶,天下甲门。'谊曰:'司马何言之失!门户须历代人贤,名节风教,为衣冠顾瞩,始可称举,老夫是也。夫山东人尚于婚媾,求于禄利;作时柱石,见危授命,则旷代无人。何可说之以为门户!'沛怀惭而退。"(《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4986页)此段记载中将李亶所任司马一职,误记为长史,依志当纠之。另外,亦可看出当时之社会风尚。《新唐书·儒学传中》记载:"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其信可与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与也;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达可与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其泰可与也。"(《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5679页)袁谊之祖是江南冠族,对北方士族含有轻蔑之意。另外,从武则天还能继续使用李亶这一典型看,她打击关陇政治力量时,能区别对待。鼎州即隋时的弘农郡,其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但李亶并未赴鼎州长史任,又被授予考功郎中之职。因病再迁太子中允。

  李亶遭贬,历任三州司马之职,政治及思想方面受到压抑。年老有病时,虽奉调回神都洛阳,但他也无心政事,淡泊名利,达观人生,唯求优闲。以大足元年(701)六月廿四日在洛州恭安里私第去世,享年60岁,长安二年(702)正月十四日,葬于洛州偃师县常州府君旧茔。志文中"学者见之谓之学,才者见之谓之才",是对李亶一生的评语。

  四、李亶妻卢氏

  《卢氏墓志》云:"太君姓卢氏,号太君,范阳人,匡城丞府君医王之子。"范阳卢氏乃山东望族,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卢医王之名,但未记其职官。(《新唐书》卷七十三上,2939页)据《全唐文补遗》所载之《卢医王墓志》,卢医王,涿郡范阳人也,"[年]十八,举明法高第,起家补沁州绵上县尉。……转邓州穰县、泽州高平二县尉,益州锦竹、遂州方义二县主簿,滑州匡城县丞。……维永淳二年岁次癸未六月廿七日,终于郑州管城县垂陇乡之私第,享年七十八"。(《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第12页,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该志还载,卢医王有子玄明,职卫尉寺丞。而新表载有二子,一名慎,无职;另一为玄明,职均州刺史。统览卢氏之志,还有两点颇具史料价值,一是士族崔卢李郑四姓间的联姻情状,二是其子嗣的职官情况。

  李亶娶范阳卢氏为妻,卢氏之母又为郑氏,而李志志文撰者崔融又与李亶"婿相谓娅,妻又吾姨",卢志志文撰者崔尚"为李族之婿"。这一情状,再次表明唐时山东士族尚婚媾、重门阀的传统婚姻观念。这种婚姻观念,不但一般士人如此,而且贵为天子、身居宰相更是如此。《太平广记》载有一则出自《卢氏杂说》的说法:"文宗为庄恪选妃,朝臣家子女者,悉被进名,士庶为之不安。帝知之,召宰臣曰:'朕欲为太子婚娶,本求汝郑门衣冠子女为新妇。闻在外朝臣皆不愿共朕作亲情,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尧打家罗诃去。'因遂罢其选。"(《太平广记》卷一百八十四《庄恪太子妃》,第四册第13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文宗欲为太子娶妻于宰相郑门遭到婉拒,其原因是李唐虽贵为天子,然其族源出于夷狄,在闺门习俗、家门儒素德业方面,仍不为山东士族所接受。此二志所及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博陵崔氏,均为山东冠族,李亶与之联姻通婚,撰者崔氏,给予了充分的赞美,"代之称著姓者,人物官婚,鲜能具美,能具美者,其唯府君乎?"夫妻二志均载有子四人:成裕、成休、成绩、成式。卢志则更为详细:"裕尝为尚书都官郎中,累迁金、陇、邓、莫四州刺史;休为光州司马;绩官至朝请大夫、尚书虞部郎中;式为河南主薄(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漏记成休,又将成绩记为李亶孙辈,依志当补之纠之。关于四子的其它职官,志、表仍可互校。

  五、志文撰者崔融、崔尚

  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今山东济南)人,两《唐书》有传。崔融之所以为李亶撰写志文,原因是"余与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谓娅,妻又吾姨"。就是说,他们是连襟关系。崔融一生勤奋好学,思维敏锐。初中八科高第,累补宫门丞、崇文馆学士及太子侍读,善作文,东宫表疏多出其手。则天朝历任右史、著作郎、凤阁舍人、司礼少卿等职,曾长期知制诰、兼修国史,负责军国政令的起草和国史实录的修纂。所写诏令、奏章、诗赋、碑文者为上品,构思精巧,行文典丽,当时罕有与比,被誉为朝廷大手笔。圣历中,则天幸嵩岳,见他所撰《启母庙碑》,深加叹美,及封禅毕,乃命撰朝觐碑文。垂拱元年(685),他为宰相薛元超撰墓志,洋洋洒洒数千言,文章散逸,记述精准,遣词圆润,议论达远,堪称杰作。(《全唐文补遗》第一辑第69页)中宗神龙初,因涉及张易之事件被贬袁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入京师,拜国子司业,仍兼修国史。不过,由于武后时期政治上的高压政策,有相当多的朝臣产生了性格扭曲现象,尤以文官为甚。崔融以舍人之职供事朝中,就曾被讥讽为"佞者"。《朝野佥载》云:"天后梁王武三思为张易之作传,云是王子晋后身。于缑氏山立庙,词人才子佞者为诗以咏之,舍人崔融为最。"(《朝野佥载》卷五,125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张易之是武则天男宠,美姿容,通音律,善歌辞。崔融为奉迎武则天而对张易之唱颂歌,就难免为后人所不齿。神龙二年(706),预修《则天实录》,封清河县子,受到中宗褒美。后再撰《则天皇帝哀册文》,悲悼女皇,用思精苦,发病而卒,年52岁。中宗赐谥曰"文",即志文中"文公"是也。有文集六十卷,诗存《全唐诗》一卷十八首。(《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九册,21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崔融有二子,禹锡、翘。《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一载:"崔禹锡,字洪范,融之子。登显庆三年第。开元中为中书舍人,卒赠定州刺史。诗一首。"(《全唐诗》第二函第六册,264页)《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四载:"崔翘,融之子。开元中,与兄禹锡相次为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赠荆州大都督。诗三首。"(《全唐诗》第二函第七册,283页)《旧唐书·崔慎由传》:"曾祖翘,位终礼部尚书,东都留守。"(《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4577页)

  崔尚,两《唐书》无传。崔尚之所以为卢氏撰写志文,是因为"太君之妹,文公之妻,即我之叔母也,尚复忝为李族之婿"。原来,崔尚既为卢氏之婿,又是崔融之侄。崔尚生平,在《全唐文》、《唐诗纪事》中均有简略记载。现存于洛阳师范学院的《崔尚墓志》(杨作龙、赵水森:《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10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所载其生平甚详。崔尚进士高第,初任著作局校书郎时,与京兆杜审言、中山刘宪、吴兴沈佺期交往颇深,文章又深受张说赞叹。曾随驾温泉宫,献诗一首,受到赏赐。后历秘书郎、起居舍人、著作郎,转竟陵、汝阴太守,颇有政绩。入为虞部郎中,转祠部郎中。再改信王府司马,出牧东平郡,又授济王府司马,改通川郡太守。以疾不之任,授陈王府长史。为卢氏撰写志文时,所署太中大夫一职,在他的志文中未见。崔尚以疾卒于天宝四载(745)七月九日,其年十月十三日葬于东京洛阳万安山之南永吉原。崔尚出身官宦世家,一生"载笔西掖,舒锦东观",著述颇丰,有文集二十卷,行于世。然今存仅有《唐天台山新桐柏观颂并序》、《沁州刺史冯公碑》两篇文章(《全唐文》卷三百〇四,3089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和《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臣游园宴》一首诗。(《全唐诗》第二函第六册,261页)

  柳金福,男,1954年出生,河南偃师人,偃师市体育局局长。

  张宏道,男,1959年出生,河南偃师人,偃师市体育局副局长。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