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河南的宗教·佛教(四)

  四、李唐政权恢复以来的佛教活动

  1.北宗禅和南宗禅

  武则天时期,范阳(今北京市)籍僧人慧能在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创立了禅宗。禅宗不立文字,不坐禅诵经,主张单刀直入,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是所谓教外别传,称为祖师禅。禅宗创立之前,嵩洛地区一直是禅学中心,主张坐禅诵经,渐悟成佛,这是藉教悟宗,称为如来禅。这个传统禅法的后殿大师是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神秀。为了区别,慧能一系的禅宗称为南宗顿门或南宗禅,神秀一系的禅学称为北宗渐门或北宗禅。数十年间,两派分流,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慧能禅宗的后继者自编了一个传法系统,是所谓西天二十八祖与东土六祖。西天初祖是如来佛的大弟子迦葉,说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葉微笑,开教外别传的风气之先。东土初祖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天竺僧菩提达摩。他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和梁武帝交谈,话不投机,遂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来嵩山少林寺,从事禅观实践,从学者甚众。他以《楞伽经》为心要,提出二入四行的禅法。二入是理入和行入,理入要求舍伪归真,属于理论思考,行入要求去欲修行,属于宗教实践。四行是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报怨行针对过去,认为过去的种种恶业,必定得到与之相应的苦恼果报。随缘行针对现在,主张对于各种苦乐遭遇,应以无我的观点对待,不必计较得失。无所求行针对未来,把三界看成如同火宅一般,应求出离,不加贪著。称法行指依照佛法观照修行,即与性净之理相应,达到行无所行的自然境界。这种禅法以壁观法门为中心。他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长达九年,因而有壁观婆罗门之称。慧能则是东土六祖。

  慧能是在父亲贬官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后出生的。他目不识丁,一次卖柴,听人诵《金刚经》,似有领悟。他打听到东土五祖弘忍在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市)冯墓山聚徒讲习《金刚经》,于是慕名前往参禅问道。弘忍轻蔑地对他说:"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毫不含糊地答道:"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弘忍没允许他正式出家,让他在寺中当行者,从事碓坊舂米将及一年。龙朔元年(661),弘忍招集寺众,让各自作偈,以选拔接班人,将菩提达摩的袈裟作为信物传付其人。全寺700多位僧人,神秀是公认的上首弟子。神秀是武德八年(625)在洛阳天宫寺受具足戒的,30年后来到弘忍门下,服勤六年,不舍昼夜。这时,他将自己的领悟书偈于壁,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这是菩提达摩以来的渐悟法门。慧能以为神秀没有见性,就自作两偈,请人代写于壁,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郭朋认为敦煌本《坛经》如此,后来几个《坛经》本子改为'本来无一物',与上述慧能的佛性论不符),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是南朝竺道生率先立论的顿悟法门。弘忍认为神秀尚未登堂入室,慧能见解透彻,就秘密地对他传衣付法。慧能得法南归,隐居15年,才开始出头露面,正式出家,后到广东曹溪宝林寺说法,禅宗正式创立。慧能的说法纪录被整理成《坛经》一书,是中国僧人的著述惟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文献。他认为众生心中都有同样的佛性,像日月一样清净明亮,若被妄念浮云遮蔽,便不能显现出来。"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象森罗,一时皆现。……故遇善知识开真法,吹却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现)。"佛与众生的差别,在于是否觉悟。"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众生应该单刀直入,"于自心顿现真如佛性"。(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因此,禅宗倡导明心见性,不假外求。这样便简化了成佛的途径,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因而在南方受到佛教界和知识界的欢迎。

  而神秀在僧俗间,声望亦相当高。弘忍去世后,神秀居住在江陵当阳山(在今湖北当阳县),20多年间,"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久视元年(700),武则天遣使迎请神秀来洛阳。这时,神秀已经90多岁,在肩舆上跏趺而坐,被抬入宫中;武则天以稽首礼跪拜相迎,拜他为帝师,时时问道,安排在内道场中,享受丰厚的供施。这可能与武则天年迈体弱、企图延年益寿有关。"时王公以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皇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宋高僧传》卷八《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神秀的尉氏先人故居,被武则天置为报恩寺。神龙二年(706)二月二十八日,神秀在洛阳天宫寺逝世,享年100多岁。唐中宗册谥他为大通禅师,遵照他的遗愿,归葬当阳山。唐中宗登上龙门山,目送神秀的灵柩在太常寺演奏的悲切的鼓吹声中缓缓南去。神秀"遂推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他去世后,洛阳人张说为他撰写了碑文《唐玉泉寺大通禅师碑》,介绍了他的生平、主张和北宗的传承关系。碑文介绍神秀的"开法大略",是"专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其入也,品均凡圣,其到也,行无前后。趋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特奉《楞伽》,递为心要,过此以往,未之或知"。(《张燕公集》卷十四,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这便是菩提达摩以来借《楞伽经》为心要,而坐禅悟道的路数,即人不分利钝,行无论先后,一律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长期坚持,产生佛教智慧,正确观悟人生,成就各种功德。

  由于传统的因素,在北方,特别是嵩洛一带,北宗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以至于有"两京之间皆宗神秀"(《宋高僧传》卷八《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的说法。神秀的嗣法弟子一共有19人,其中普寂、義福受到朝廷的礼遇和支持,在长安、洛阳传道20年,规模相当大。普寂是神秀推荐给武则天才度为僧人的。唐中宗"闻[神]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唐玄宗"敕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宋高僧传》卷九《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来嵩山"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宋高僧传》卷五《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僧真亮"游嵩少(嵩岳少室山),遇普寂奖训,顿开蒙昧。入龙门山,居而禅默,问津者交集"。(《宋高僧传》卷十《唐潭州翠微院恒月传附真亮》)僧石藏"礼嵩山寂禅师,豁悟禅法,至中山(治今河北定州市)大像峰间石室,孤坐冥寂,数夏安然。同好者望风而至,蔚成丛众"。(《宋高僧传》卷十《唐定州大像山定真院石藏传》)陕州(治今河南陕县)回銮寺僧慧空,"因入嵩少,遇寂师禅会,豁如开悟"。唐代宗听到慧空有道,下诏调入京师广福寺,"朝廷公卿,罔不倾信"。(《宋高僧传》卷九《唐陕州回銮寺僧慧空传》)普寂的影响这么大,他当然要争正宗地位,于是摒弃慧能为东土六祖的法统,宣扬神秀才是六祖,自己是七祖。他临终对弟子们说:"吾受托先师,传兹密印。远自达摩菩萨导于[慧]可,可进于[僧]璨,璨锺于[道]信,信传于[弘]忍,忍授于大通,大通贻于吾,今七叶矣。"(《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二,李邕《大照禅师塔铭》)義福于开元十一年(723)随唐玄宗来东都,路过蒲州(治今山西永济市)、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市)时,"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携带)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礼纷纷,瞻望无厌"。开元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他在洛阳去世,俗寿79岁。他临死前,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琯、礼部侍郎韦陟,都前来探望。唐玄宗册谥他为大智禅师,同年七月六日,葬于龙门石窟奉先寺北岗,"送葬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宋高僧传》卷九《唐京兆慈恩寺義福传》)三年后普寂去世,被唐玄宗册谥为大照禅师。"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縗麻列于门徒之次","悲恸若丧所亲",送葬时"縗絰徒步出城"。(《宋高僧传》卷九《唐京师兴唐寺普寂传》)

  开元八年,慧能的弟子神会被国家敕配住河南南阳龙兴寺,太守王弼曾向他请教佛法。他看到在北方北宗禅势力强大,南宗禅还没有浸润过来,就决心扭转局面,宣扬南宗的顿悟主张才是菩提达摩禅法的精髓。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的正月十五日,他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其间曾与北宗禅僧崇远辩论,抨击普寂伪造法统,慧能才是真正的六祖。敦煌唐写本独孤沛撰《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是当时的纪录,记神会说:"达摩遂开佛知见,以为密契,便传一领袈裟,以为法信,授与惠(慧)可,惠可传僧璨,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六代相承,连绵不绝。"(《神会和尚遗集》卷二,胡适校订本)天宝四载(745),神会应请住东都荷泽寺,这时,義福、普寂都已去世。天宝八载,神会在荷泽寺竭力宣扬南宗顿悟主张,批驳北宗的宗旨。这一期间,他在荷泽寺内设立了慧能的遗体堂,绘制了南宗认为的东土六位祖师的画像,由兵部侍郎宋鼎撰写了碑文,太尉房琯撰写了《六叶图序》。十年后爆发了安史之乱,洛阳失守,神会隐居民间。当时朝廷财政困难,右仆射裴冕建议置坛度僧,收取香水钱,以助军需。神会被邀请在洛阳主持其事,"所获财帛,顿支军费",对于朝廷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因而唐肃宗诏令对他好好供养,由将作大将负责施工,在荷泽寺中为他建造禅宇。僧传评论道:"[神]会之敷演,显发能祖(六祖慧能)之宗风,使[神]秀之门寂寞矣。"(《宋高僧传》卷八《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南宗这才开始占领北方阵地。神会弟子慧空撰文、法璘书丹的《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腹建身塔铭并序》,1983年在原墓地出土,记载神会的生卒年、去世地点都与《宋高僧传》本传不同,说他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五月十三日在荆州(今属湖北)开元寺去世,春秋75岁,尊其生前愿望,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十五日,迁塔于洛阳龙门西山宝应寺龙岗中。神会死后,被朝廷谥为真宗大师。贞元十二年(796),唐德宗敕令皇太子会集禅师制定禅门宗旨,确定禅宗法统,敕立神会为禅宗第七祖。但神秀开创的北宗禅并没有从此销声匿迹。唐州(治今河南泌阳县)人道树出家游学,"后回东洛,遇秀宗裔,如芙蓉开,通达安静"。(《宋高僧传》卷九《唐寿春三峰山道树传》)唐文宗开成元年(836),郏城(今河南郏县)人崇珪被朝廷从嵩山嵩岳寺调入洛阳龙兴寺,"两京缁(僧人,缁衣即黑衣)白(俗人)往来问道,檀施(施舍)交骈。其所谈法,宗[神]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宋高僧传》卷九《唐洛京龙兴寺崇珪传》)普寂的众多门徒中,升堂入室者63人。普寂传广德、法玩、同光、一行,广德又传昙真,昙真传"十哲"。昙真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朝,被礼为三朝国师。弘忍另一位弟子法如,在弘忍去世后,先去淮南,后到洛阳,长期在少林寺传授禅法。法如弟子有惠超、妙思、奇拔、远契、元纵等,都奉《楞伽经》为心镜。但法如的风格是守本全朴,弃世浮荣,外藏名器,内洽玄功,对问辞简,穷精入微,与神秀一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一些区别。

  2.密宗的创立和活动

  密宗的创始人是开元三大士,即唐玄宗开元年间三位来华的天竺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密宗不像称为显宗的其它宗派那样用明白的语言正面宣传教义,而是用号称真言的咒语(陀罗尼)来表达,咒语隐秘难解,故称密宗、真言宗。又由于密宗依理事观行,修习身、语、意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成就,故又名瑜伽密宗。密宗崇拜大日如来(法身佛毗卢遮那)。三人又分为两派:善无畏传播胎藏界,崇奉《大日经》;金刚智和不空传播金刚界,崇奉《金刚顶经》。

  密宗主张六大缘起说,认为佛和宇宙万象都是由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形成的。前五大是色法(物质现象),属于理;后一大是心法(精神现象),属于智。六大无碍,彼此兼有。大日如来佛就是六大,宇宙万象都由六大构成,因而都是大日如来法身的显现,一切国土都是大日如来所依止的密严净土。胎藏界属于理,于一心法界上树立理平等,同中观派(大乘空宗)关系密切。金刚界属于智,于一心法界上树立智差别,同瑜伽行派(大乘有宗)关系密切。密宗崇拜护摩,护摩是烧的意思,分内外两种,主张以智慧之火烧掉烦恼和业,即可生出菩提芽,还往往烧掉大批的物资、庄园,以得到所想要的东西。密宗提倡祭祀、供养,变禁欲主义为纵欲主义。他们崇拜男精女血,经疏中充满淫秽描写,认为女是禅定,男是智慧(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四,《大正藏》卷三十九经疏部第1796号经文),鼓吹念女人名号"能除一切贫穷业障,获得丰饶财宝富贵"。(《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大正藏》卷二十一密教部第1252号经文)

善无畏

  善无畏,13岁时继任中天竺乌荼国国王,兄弟们起兵相争,他在平定叛乱后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曾在中天竺的那烂陀寺学习密教。开元四年(716),他以80岁高龄来长安。开元十二年,他随唐玄宗来洛阳,奉诏在大福先寺同其弟子嵩山嵩阳寺僧一行共同翻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等佛经。一行担任笔受工作,"删缀辞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上符佛意,下契根缘,利益要门,斯文为最"。(《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的梵文原本共有十万颂,善无畏的译本只是"撮其要耳",成书七卷,简称《大日经》。这是密宗崇奉的经典,翻译出来加以学习传播,表明密宗在洛阳正式成立。善无畏翻译这部经典时,鉴于密宗特别重视咒语,为了使中国人都能大致按照梵文的读音去念诵,就把经中的密咒全部写出梵文,用汉字注出读音。天竺古代的语言文字学叫做悉昙(意译为成就、吉祥),善无畏是在中国最早讲求这门学问的人。他的这一做法,为后来不空翻译密宗经典所继承。在善无畏的著述中,有一卷《无畏三藏禅要》,是他同嵩山会善寺僧敬贤讨论佛法的纪录。这本书先开发心、供养、忏悔、受戒等十一门,再说观智密要、禅定法门,列举陀罗尼十首和月轮观法等。初学禅人多怕起心动念,无法增长善念,以为专守无念才是究竟。他不以为然,主张先正念增修,然后即可达到究竟清净的境界,因而不怕起心,只怕进学做得不到位。这反映出当时的禅风和他对禅定的理解。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善无畏在洛阳去世,享年99岁。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于龙门石窟西山广化寺,55年后建碑于塔院旁,世俗弟子李华为他撰写了碑铭。金刚智,南天竺人,广泛学习经律论三藏,"闻脂那(中国)佛法崇盛,泛舶而来"。开元八年,随唐玄宗来洛阳。一行也以他为师,因而一行同时传播胎藏界和金刚界。开元二十年八月十六,金刚智在洛阳广福寺去世,享年71岁。同年十一月七日,"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素所归奉,述碑纪德焉"。(《宋高僧传》卷一《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不空,一说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一说北天竺人,自幼来华,开元七年出家,时年15岁,是金刚智的弟子。五年后,他在洛阳广福寺受具足戒。此后18年,他随金刚智学习翻译,广泛学习律仪和中文、梵文的经论。金刚智去世后,他回天竺,天宝五载(746)再度来华,在长安、洛阳、武威(今甘肃武威市)翻译佛经。

  密宗人玩弄身、语、意三密,很善于捣鬼。善无畏在洛阳,一次旱情严重,唐玄宗派宦官高力士去请他祈雨。善无畏于是在钵中盛水,用小刀搅动,以梵语念咒语数百声。片刻间,钵中出现手指头大的一条龙,通体鲜红,时而昂首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他继续边搅动边念咒,终于,一股白气由钵中蒸腾而起,高达数尺,渐渐消退。他让高力士赶快回宫汇报。高力士骑马飞奔,回头"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若一匹素,翻空而上。既而昏霾,大风震电"。高力士刚到达天津桥,"风雨随马而骤"。善无畏还在洛阳邙山看见一条巨蛇,叹道:"欲决潴(淹没)洛阳城耶?"因而用天竺语念咒数百声,不几天蛇死,"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宋高僧传》卷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传》)金刚智也曾受诏在洛阳求雨,一行参与活动。金刚智"用不空钩,依普萨法,在所住处起坛,深四肘",作法七天,终于"崩云泄雨","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洪注道场"。洛阳民众都说:"[金刚]智获一龙,穿屋飞去。"于是"求观其处,日千万人"。金刚智还有所谓起死回生的本事,让唐玄宗病入膏肓的第25女儿清醒过来,得以"略觐圣颜"。(《宋高僧传》卷一《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不空见邙山有巨蛇,"矫首(抬头)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就为他授戒说因果,使它不至于作恶。"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

  密宗人的这些活动,使唐玄宗松动了重道抑佛的态度,对佛教稍稍归仰。他从长安来洛阳,敕令僧人良秀、法修、道氲随驾同行。由于道氲对《净业障经》作过注疏,被安排在洛阳天宫寺讲授这部佛经。一行考虑"将来佛法,谁堪捍御,谁可阐扬",就上奏唐玄宗,"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集于洛京福先寺,大建论场"。道氲"为众推许,乃登首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竖立大义六科,敌论诸师茫然屈伏"。(《宋高僧传》卷五《唐长安青龙寺道氲传》)

  3.日本僧人洛阳问学请师开元二十一年(733),即日本国圣武天皇天平五年,日本僧人荣叡、普照搭乘遣唐大使丹墀真人广成(即多治比广成)的船只来华留学。他们发现"唐国诸寺三藏、大德,皆以戒律为入道之正门,若有不持戒者,不齿于僧中,于是方知本国无传戒人"。([日本]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他们于是把求学戒律作为首要任务,奉唐玄宗敕令在洛阳大福先寺跟随定宾律师受学。该寺僧人道璿律师应他们的邀请,与婆罗门僧菩提仙那一道,于开元二十四年随同遣唐副使中臣名代的船只东渡日本,五月十八日到达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见,住进大安寺的西唐院。他开始为日本僧众讲解《律藏行事钞》,为日本律宗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弘阐华严学说(带去《华严经》章疏)、天台学说和北宗禅,成为日本华严宗首传祖师。日本天平胜宝四年(752)四月,奈良东大寺卢舍那佛像开光供养时,由他担任咒愿师。他在日本,广纳门徒,诲人不倦,最终在那里去世,受到日本人民的高度尊敬。

  4.中唐至五代佛教的发展

  安史之乱中,河南成了战场,洛阳、安阳、商丘、南阳的战事十分悲壮残酷,洛阳还成了叛乱罪魁祸首安禄山建立伪政权的地方。叛军在洛阳,"杀人如刈,焚庐若薙(割草)"。(《全唐文》卷七百四十,李庾《东都赋》)回纥族骑兵两度帮助唐政府收复洛阳,他们进入洛阳后,烧杀抢掠,"恣行残忍",使得惊魂未定的洛阳士女登上圣善寺、白马寺的塔阁,以求佛教保佑自己避难。回纥纵火焚烧寺院,"伤死者万计,累旬火焰不止"。(《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五《回纥传》)再加上后来唐武宗会昌毁佛,河南的佛教受到摧残,再没有出现新气象,甚至还成了藏污纳垢的处所。

  印度小乘佛教把原始佛教的八正道归类合并为戒定慧三学,与贪瞋痴三毒对立,倡导立三学破三毒,便可以获得觉悟和解脱。隋唐佛教宗派对三学各执一端,因而僧众的活动分别侧重于持戒、禅定和诵经各个方面。

  习律持戒的事例有:中唐时期,太原(今山西太原市)童子寺僧寰中,"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宋高僧传》卷十二《唐杭州大慈山寰中传》);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僧藏奂,"诣嵩岳受具"。(《宋高僧传》卷十二《唐明州栖心寺藏奂传》)他们都是远道奔波,来嵩山受具足戒的。白居易《东都十律大德长圣善寺钵塔院智如和尚茶(荼)毗幢记》记载:智如律师中唐时期"累补[洛阳]昭成、敬爱等五寺开法临坛大德","僧尼辈请以圣善寺敕置法宝严持院处之",成为"东王城十大德首"。数十年间,他"法供无虚日,律讲无虚月,使疑者信,堕者勤,增上慢者退,僧风骤变,佛事勃兴"。(《白居易集》卷六十,长沙:岳麓书社,1992)杨皎《大唐东都弘圣寺故临坛大德真坚幢铭(并序)》说真坚是河南府王屋(今属济源市)人,13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探讨毗尼(律),制《道仪钞》传于后学,莫不遵崇宗旨,远近流行,乃至新罗(今朝鲜)异域,尤加尊重"。他奉朝廷之命,起初住洛阳天宫寺,后来任洛阳弘圣寺大德和嵩山会善寺临坛十大德之一。他"恤贫敬老,救病哀弱,啸傲名利,脱略喧繁"。由于他有国际影响,所以铭文说他"修持戒律兮净无瑕,传述圣教兮逾海涯"。(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全唐文》合刊本)可见嵩洛地区不但在全国佛教界中,而且在亚洲范围内,都具有正朔地位。

  诵经义解的事例有:后唐令諲是陕府阌乡(今河南灵宝市西)人,年少出家,在家乡学习《维摩经》,受具足戒后,大乘小乘经典,普遍学习。到洛阳长水(今洛宁县)后,30年间向僧俗宣讲各种经典,每种都不下50遍。他自己每天都坚持读诵《维摩经》、《弥勒上生经》。他的佛学修养已达到"声光振发,莫之与京"的地步。(《宋高僧传》卷七《后唐洛阳长水令諲传》)

  参禅问道主要是北宗禅学人的活动。上文曾举例说过:开成元年(836),郏城人崇珪被朝廷从嵩山嵩岳寺调入洛阳龙兴寺,洛阳长安两京间的僧俗,往来问道,争相施舍。"其所谈法,宗[神]秀之提唱,获益明心者多矣。"但这时南宗顿悟成佛、不假外求的主张,在河南已经很有市场,于是出现一些呵佛骂祖、不起分别、任随自然的宗教行为。天然禅师本来是走科举道路的士大夫,在进京应考途中,住在一所旅店里。一位禅师问他干什么去,他回答"选官去"。禅师说:"选官何如选佛!"他便去当了禅僧。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他来到龙门香山,与来自河南伏牛山的自在禅师为莫逆之交。一年冬寒,他在洛阳慧林寺,把木雕佛像拿来烧火取暖。院主呵斥他道:"何得烧我木佛!"他用禅杖拨了拨火灰,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何有舍利?"他说:"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一次,他横卧在天津桥上,阻挡得东都留守不能通过,怎么喝斥也不起来让路,还懒洋洋地说自己是"无事僧"。后来他去邓州(治今河南邓州市)丹霞山结庵,三年间从学者三百人。他告诫门徒们不要参禅问道,说:"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普济:《五灯会元》卷五《丹霞天然禅师》,北京:中华书局,1984)滑州白马(今河南滑县)人圆绍,在相州受具足戒,是"七祖荷泽神会禅师五叶法孙"。晚唐复兴佛教时期,他在开封封禅寺"演其(神会)无念(宇宙万象虽千差万别,但其本体是同一的真如佛性,因而不能就现象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示以真心,了[菩提]达摩之密传,极南能(南宗慧能)之深趣。时参学之众,拥从且繁"。40年间"所化人可万计,僧尼弟子五百馀人"。唐僖宗"赐院额曰双林,师号曰法济"。(《宋高僧传》卷十三《唐今东京封禅寺圆绍传》)晚唐五代,禅宗一花开五叶,分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个各具特色的支派。其中临济宗是惟一创建于北方的宗派,曹洞宗产生于江西、福建,沩仰宗产生于湖南、江西,它们都发展到河南。河南汝州风穴寺,是临济宗大师荟萃的地方。洛阳华严寺休静,"属洞山(今江西宜丰县境内,曹洞宗创立者良价居住地)禅道风行,静往造之,抉擿所疑,若雷复于本位焉。北返于洛邑开演"。(《宋高僧传》卷十三《唐蕲州黄岗山法普传附休静》)邓州香严山智闲,"至南方礼沩山(今湖南宁乡县境内)大圆禅师(沩仰宗创立者灵祐)",领悟很深,被僧众推许为"俊敏"。他将诸方《语要》烧成灰烬,感叹道:"画饼弗可充饥也!"于是"便望南阳[慧]忠国师(唐代北宗禅人)遗迹而居","冥有所证","由兹盛化"。(《宋高僧传》卷十三《梁邓州香严山智闲传》)

  世道复杂,佛教界难免泥沙俱下,龙蛇混杂。洛阳一个僧人有几粒舍利,贮放在玻璃瓶中,供人参观。于是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瞻仰、施钱,僧人因而获得大利。一个士子,饥寒交迫,就打佛教的主意,请求僧人允许他把舍利拿在手中仔细观看。僧人同意后,这个穷措大急忙将舍利吞咽入肚。僧人"惶骇如狂",担心情况张扬出去。士子趁机讲条件,说:"与吾几钱,当服药出之。"僧人给了他200缗(1000文为一缗)钱和泻药。舍利泻出后,僧人"以盆盎盛贮,濯而收之"。(李绰:《尚书故实》,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嵩岳僧圆净勾结山东跋扈藩镇,在洛阳阴谋叛乱。他并非虔诚的佛教徒,而是混入僧籍的前安史叛将。东都留守吕元膺闻讯,组织兵力进行镇压。圆净被捕,被处以死刑,叹道:"误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九,元和十年)两年后,宰相裴度主持平定了淮西藩镇(驻今河南汝南县)的叛乱。他笃信佛教,由于战争中杀伤过多,担心受到报应,就作功德邀求佛教佑护,并超度阵亡者,把因功所得巨额赏赐用来重修大福先寺。晚唐还出现了慵懒避世的山僧。吴融《阌乡(今灵宝市)寓居十首·山僧》诗说:"石臼山头有一僧,朝无香积夜无灯。近嫌俗客知踪迹,拟向中方断石层。"(曹寅等:《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官府对僧人实行严格的管理。贾岛还俗前,法名无本,在洛阳时,"洛阳令不许僧午后出寺",贾岛作诗抱怨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贾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但僧人只要遵纪守法,官府并不干涉他们的活动。圣善寺僧如满等人与白居易结为僧社,谈禅咏诗,游赏消日。河南南阳人从谏,咸通七年(866)在洛阳广爱寺去世。弟子们奉其遗旨,将其遗体送至洛阳建春门外尸陀林中,施舍给鸟兽,然后"用外国法焚之,收合馀烬,起白塔于道傍"。(《宋高僧传》卷十二《唐洛京广爱寺从谏传》)

  五代时期,朝廷的一些活动依然像唐代那样离不开佛教。后唐同光二年(924)十月甲戌,洛阳地方官河南尹张全義上奏唐庄宗说:"万寿节日(唐庄宗诞辰),请于嵩山开琉璃戒坛,度僧百人。"唐庄宗采纳。第二年五月,洛阳大旱,唐庄宗"幸龙门广化寺祈雨"。(《旧五代史》卷三十二《唐庄宗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97)在山西五台山出家的僧人诚惠,"自云能役使毒龙,可致风雨",被其门人尊称为"降龙大师"。唐庄宗把诚惠迎至洛阳,"亲拜之,六宫参礼,士庶瞻仰,谓朝夕可致甘泽"。然而祈祷数十天,却连一点下雨的迹象也没有。有人传言"官以祈雨无验,将加焚燎",吓得诚惠偷偷溜之大吉。但唐庄宗并不觉悟,诚惠死后,"赐号法雨大师,塔曰慈云之塔"。(《旧五代史》卷七十一《许寂传》)天成元年(926)九月癸亥,是唐明宗的诞辰应圣节,在首都洛阳举办了庆祝活动,"百僚于敬爱寺设斋,召缁(僧人)黄(道士)之众于中兴殿讲论"。(《旧五代史》卷三十七《唐明宗纪三》)天成二年,有僧人从西国取经回开封,"得佛牙大如拳",献给唐明宗。端明殿学士赵凤说:"曾闻佛牙锤锻不坏,请试之。"这个所谓"佛牙"随斧击而碎裂。"时宫中所施已逾数千缗,闻毁乃止。"(《旧五代史》卷六十七《赵凤传》)这一时期,有的僧人还俗来河南当官。刘昫早年避难河北,躲藏在佛寺中,僧人贾少瑜照顾过他的温饱。刘昫后来在后唐、后晋朝廷中当宰相,为报答贾少瑜,使他来河南"进士及第,拜监察御史"。(《旧五代史》卷八十九《刘昫传》)同时,雕造经幢、朝廷赐紫之类的活动仍在继续。后唐长兴三年(932)八月,河南府巩县(今巩义市)净土寺僧思敬,撰文并刻石《尊胜经幢记》,说该寺中建成这座石幢,"伏愿皇风永扇,玉蕊连芳,内外群臣,惟忠惟孝;次愿镇县官寮,惟清惟政"。以及自己在战乱中丧生的父母、亲戚、师僧等,"睹兹胜因,早证菩提之道"。(《唐文续拾》卷八)后周显德元年(954),洛阳修行寺尼戒贞,撰文并刻石《周西京修行寺故讲律临坛大德赐紫尼戒恩尊胜幢记》,说戒恩在该寺讲律临坛大德尼慧灯手下出家,戒行清高,继任其职,由西京留守推荐,后周太祖于广顺二年(952)永寿节(皇帝诞辰)宣赐紫衣。但她两年后不幸逝世,继任其职的戒贞,发起雕造这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幢子",以使戒恩等人"免三途(畜生、饿鬼、地狱)种种之形类,受千劫重重之福因"。(《唐文续拾》卷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