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编:《实用书法教程》序

  书法是汉字特有的书写艺术形式,堪称为具有抽象美、造型美的线条艺术。书法的发轫可以追溯到汉字正式形成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后来随着汉字的发展而蔚为大观。从历史时期来看,书法从不自觉发展到自觉,从实用发展到美观,从单一古拙发展到字体多元、流派纷呈,不仅是我国艺术殿堂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瑰宝,而且长时间地影响着仰慕汉文化的周边国家。本世纪中叶以来,作为汉字传统书写工具的毛笔,几乎被更为大众化的钢笔所取代,书法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时代的契机。

  不管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书法的功能都是多方面的。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是书法最基本的职能,这是不言而喻的事,自然无须乎饶舌。兹就其它方面略作申说。

  一曰书法可以美化环境。优秀的书法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名胜古迹,园林景点,往往凭借名家的碑碣而大放异彩。不仅能吸引书法专家和爱好者络绎不绝地前来观摩,而且使众多游人流连忘返,驻足留影。书法展览可以使观众超凡脱俗,进入一种玩味不尽的境界。一座城市,一个单位,往往因为招牌、标语牌的书法,而显示出高的品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假若没有书法,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会失去一半光彩,仅仅成为自然原料的堆砌,令人感到单调乏味。

  二曰书法可以提高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优秀的书法作品,带给人们的是感官的刺激,心灵的震颤,鉴赏的满足,和审美的遐想。唐人赵彦远《法书要录》引袁昂《书评》,称曹魏锺繇的书法"意气密丽,若飞鸿喜海,舞鹤游天";曹魏韦诞的书法"龙威虎振,剑拔弩张"。《晋书·王羲之传》称东晋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唐释怀素的狂草,使得很多唐五代人为之倾倒,苏涣、戴叔伦、王邕、窦冀、鲁牧、朱逵、许瑶、任华、裴说、马云奇、韩偓、杨凝式诸人,都写诗赞美。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描写为:"忽作风驰如电掣,更点飞花兼散雪。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峥嵘蹙出海上山,突兀状成湖畔石。一纵又一横,一欹又一倾,临江不羡飞帆势,下笔长为骤雨声。"窦冀同题诗描写为:"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涵物为动鬼神泣,狂风入林花乱起。……边风杀气同惨烈,崩槎卧木争摧折。塞草遥飞大漠霜,胡天乱下阴山雪。"韩偓《题怀素草书》描写为:"怪石蹲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这些书法作品未必具有这样的内涵,但刺激了鉴赏者的联想类比,无疑能提高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

  三曰书法可以促进其它门类艺术的发展。据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序披露,唐代草圣张旭,多次观摩公孙大娘的西河剑器舞蹈,由其浏漓顿挫、优美洒脱的舞姿而受到启发,悟出了书法的道理,草书因而大有长进。艺术因门类的不同而各具法则,但总会有相通的地方,影响也应该是互相的。上文所述,即可见书法对诗文创作的积极影响。那些写诗赞美怀素草书的人,并非全然与怀素同时代,有些人没有见过怀素。他们以怀素草书为题材来作诗,无非认为这是一个习作的诗题,因为在描绘怀素的草书时,作者可以驰骋想象,运用比喻,任意铺张渲染,一则可以卖弄才华,二则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书法对其它门类艺术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由此可想见其仿佛。

  四曰书法可以磨砺人们的意志。《法书要录》说东汉张芝练字达到无物不写的地步,家中的素缣都由他书写后才染色作衣。他每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羲之慕其事,也在江西临川辟墨池学书。《太平广记》卷207说王羲之的七世孙、陈隋之际的僧人智永,潜心练字,用过的秃笔多达十瓮,每瓮皆数千枝。《唐国史补》卷中说:怀素"弃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可见要想书法有成,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终生锲而不舍,刻苦练习。那么,书法也就成了磨砺意志的体操,成就强人的手段。

  五曰书法可以端正人们的品德操守。盛唐楷书巨擘颜真卿的字方正丰腴,论者或以为体现出盛唐气象,或以为体现出人格的力量。正因为有了浩然正气,他才能在安史叛军长驱南下、所过皆降的危急形势下,以山东平原郡太守的卑微身份,联系堂兄河北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力挽狂澜,抵御叛军;又能在嗣后李希烈叛乱中宣谕朝旨,不屈就义。书法和时代,书品和人品,未必存在必然的联系和直接的对应关系,人们因而不必求之过深。但就颜真卿来说,论者或许有自圆其说的理由。柳公权是中唐楷书大家,《旧唐书》本传记载:唐穆宗问他"笔何尽善",他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肃然改容,"知其笔谏也"。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还我河山"条幅,其后外来势力入侵之时,人们往往摹写悬挂,成为激励民族气节和抗战决心的最好教材。

  六曰书法可以沟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南史·齐豫章王嶷传孙子云附传》记载:萧子云书法名气远播海外,百济派遣使者来萧梁都城建康求书。恰值他乘船赴任东阳太守,使者便赶到江边。"子云乃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唐代中外联系空前活跃,书法作品成为外国的抢手货。高丽推崇欧阳询的作品,遣使求书。柳公权更走红,上引本传说:"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日本来唐的留学生、佛教僧侣,多方搜求古今名作,带回国内。截至目前,日本擅长和热爱书法者,多如过江之鲫,中日双方的书法艺术交流也时有举办。

  历史时期的书法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有诸多原因,国家的重视和提倡往往有推波助澜的功效。唐代书法大成,与帝王的酷爱和政府的奖掖密不可分。当时帝王多嗜书如命,唐太宗、武则天都善写飞白体。太宗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多方重金搜求其书法真迹,甚至死后随葬入陵墓中。政府取士,也把书法作为条件之一。取得科举考试资格者须通过释褐试才能授官,所试"身言书判"四项,"书"即要求"楷法遒美"。因此,读书人发蒙伊始便注意练字,尽管不都以书法名世,但几乎都能写一手好字。然而建国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读书人能写出像样的字,几如凤毛麟角。究其原委,书写工具的变化在相当长的阶段里没有导致书法的转轨固然是一个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却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变化。现在的中小学生文化课负担太重,课程多,教材厚,好像他们必须在中小学阶段掌握社会、自然的所有基础知识似的。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应运而生。学生急于完成作业,哪有工夫讲究字的写法,作业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钢笔急速地戳出来的。书法的地位何在?好在国家现在已注意到这个问题,要在学校认真地开设书法课。我们对书法不再后继无人,不再封锁在少数人的象牙塔中而走向普及化,感到由衷的欣慰。

  推陈出新是事物发展的通则,书法则不尽然。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书体,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可以与新体共存共荣,后先辉映,却不可以当作敝屣轻易抛弃。这如同古老的文物,尽管青铜器长满了铜绿,雕刻已残缺不全,但都不能由时新的不锈钢器皿和玉石雕刻取代。书法必须继承珍贵的遗产,才谈得上创新。书法的创新是艰难的,但也不比其它门类艺术的创新艰难到哪里。钢笔字和粉笔字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与传统的工具和材料截然不同,这类书法处在刚刚拓荒的阶段,自然大有可为。我国大陆通行的规范汉字,不少都已简化,与传统字相比,点画结构发生了变化,给书法提供了新的素材。因此,书法的创新,恰得其时。

  这本教材便是适应高等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的书法教学之需而编写的。这类学生与历史时期的童蒙对象有别,倒也存在其有利的一面。他们毕竟年长一些,理性一些,主动一些,只要教材适路,方法得当,自可事半功倍。教材的作者,我并不都认识。主编孙永成教授,和我同在一个单位工作,过从甚密。他卓越的书法成就使我一直十分仰慕,每次去他府上,都感到因挂出书法作品而满壁生辉,常常忘情地揣摩每一个字型,把握每一幅布局,而忘记了正在同他说着什么。其他几位作者,听说或是造诣高深的书法家,或是执教多年的书法教师。由他们编写的教材,应该是多年心得的结晶,而不是外行人编造的门面话。这本教材就书法阐述源流,探讨规律,指示门径,纠正偏差,熔科学性、实用性于一炉,十分难能可贵。当然,我们不能奢望通过本教材的训练,莘莘学子都成为彪炳史册的书法泰斗,但能写出一手好字,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我在五十年代初期上小学,还写过两年毛笔字,后来改用钢笔,便基本与毛笔绝缘。参加工作后,杂事猥集,更无暇涂鸦,自然写不好字。除了个人努力不够以外,还由于没有合适的书法教材指点迷津。我有时看到优秀的书法作品,每每犹如过屠门而大嚼,徒增艳羡之感。相比之下,使用这本教材的学生该有多么幸运。诸生勉乎哉!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附录拙诗:

  题孙永成先生书法长卷1999年2月18日奇才方可作人师,翰墨因缘世所稀。

  笔走龙蛇宣气势,纸罗龟鸟布玄机。

  刚从磅礴吼狮子,媚到蹁跹舞贵妃。

  一见心头飞逸兴,更知宇宙长光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