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佛教制度(二)

  二、僧伽制度

  1. 佛教徒的称谓

  (1)僧伽、沙门、禅师、法师、律师

  僧伽是梵文音译,简称僧,含义是僧众。沙门又译为桑门,含义是止息恶行,本是天竺古代所有宗教徒的通称,由于其余宗教未传入我国,就成了佛教徒的专称。禅师广义泛指僧人,狭义专指三阶教、禅宗、净土宗等专一讲究佛教实践活动的僧人。法师指研究佛教理论的学问僧,即三藏僧。律师指专习戒律、主持出家人受戒仪式的僧人。

  (2)比丘、和尚

  比丘是受具足戒出家人的称谓,后专指男性。比丘是梵文音译,又作苾刍,本是亚洲热带地区雪山所产的香草,被认为具有五种优点和寓意:"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翻译名义集》卷1)释迦牟尼要求僧众具备这些优点,于是用来作为僧人的称谓。世俗称比丘为和尚,有人理解为和气高尚,实属望文生义。和尚一译和阇(shé),含义是亲教师、师父。

  (3)比丘尼

  比丘尼是受具足戒女性出家人的称谓,俗称尼姑。尼、姑二字分别在梵语和汉语中代表女性。

  (4)沙弥

  沙弥是未受具足戒男性出家人的称谓,含义为勤策男,由于未成年者居多,俗称小和尚。

  (5)沙弥尼

  沙弥尼是未受具足戒女性出家人的称谓。

  (6)优婆塞

  优婆塞是在家男性佛教徒的称谓,含义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又称居士。

  (7)优婆夷

  优婆夷是在家女性佛教徒的称谓,含义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

  2. 参加和退出佛教的程序

  (1)取得和放弃出家人身份的程序

  请求出家的男性,年龄不得小于七岁,先到寺院找一位比丘作为自己的依止师,经全寺僧人同意,即成为弟子。依止师为弟子剃发,授沙弥戒十条,弟子便成为沙弥。依止师对沙弥负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沙弥年满二十,由本寺住持(长老)、依止师邀请附近十位大德长老设坛授具足戒250条,便成为比丘。五年后才能离开依止师,单独修行、游方。

  请求出家的女性,年龄、手续同上,但须找比丘尼作依止师,在尼姑寺院出家。年满十八,受式叉摩那戒六条,成为式叉摩那尼(受戒尼)。二十岁时,先从比丘尼后从比丘受比丘尼戒348条,便成为比丘尼。这叫二部受戒。

  如果想退教还俗,只消对任何人声明一下即生效。

  (2)取得和放弃在家佛教徒身份的程序

  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条件是受持三归,即全身心归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三归者须请一位法师依照《三归仪轨》讲解意义,自己表示尽形寿(有生之年)归依三宝,当天或以后从师受五戒,成为五戒优婆塞(夷)。还可进一步受菩萨戒,共重戒十条轻戒28条,成为菩萨戒优婆塞(夷)。如果想放弃居士身份,只消对任何人声明一下即生效。

  3. 度牒、僧籍、寺籍

  (1)度牒

  度即剃度,牒是文凭。度牒是中央机构祠部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身份证明书,僧人作为免除赋税、徭役、兵役的凭证和云游四方的通行证。官府发放度牒始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唐宋时期,打算出家的人先到寺院当行者,服各种劳役,垂发不剃,从师受沙弥戒。他们在政府规定的度僧时间到来时,经政府甄别身份,考试背诵经文合格,可领到政府发给的度牒,被指定隶属某寺,正式剃度为僧人。然后,他们再等机会前往政府许可传戒的寺院受比丘戒,由政府指定的授戒师主持受戒仪式,领取戒牒。凡未经政府许可,没有度牒,私自剃发为僧尼,叫做私度,要受惩罚。清代乾隆时废止度牒,由寺院颁发戒牒。

  (2)僧籍

  僧籍是国家统一编制、管理的僧尼户口簿,记录僧尼的法名、性别、年龄、籍贯,死亡和还俗予以注销。

  (3)寺籍

  寺籍是政府编制的记载寺院历史和状况的簿籍。

  4. 僧人服装

  僧人服装有袈裟和方袍。袈裟(梵文音译)由施舍或捡来的碎布拼凑而成,像一块块田地连在一起,又称为福田衣。中国气温比印度低,袒露右臂的袈裟难以御寒,因而改为圆领方袍。汉僧服装为黑色,故僧俗被分别称为缁素,僧人被称为缁流。唐代以来,一些交结朝廷的承恩僧人被赐以紫色僧服,与三品以上官员的章服颜色一致。

  5. 素食

  天竺僧人托钵乞食,无法选择荤素,《十诵律》规定可吃"不见、不闻、不疑"的三净肉。我国僧人多在寺院自行做饭用餐,称为"过堂"。南朝梁武帝认为僧人吃肉违背"不杀生"的戒条,就规定僧人只许吃素,一直实行至今。

  6. 爇顶

  爇(ruò)顶,俗称烫香洞、烧戒疤。一些人以为僧人头上戒疤的多寡表示道行的深浅,这种理解是一种误会。元朝僧人志德传戒时,规定受戒者必须爇顶,作为终生之誓。元朝蒙古族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崇奉藏传佛教喇嘛教,为区别喇嘛和汉僧,对汉僧爇顶以作标志,含有民族歧视的意思。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宣布废除爇顶陋俗。

  三、佛教节日

  1. 佛诞节(浴佛节,夏历四月初八)

  佛诞节是佛教最隆重的节日,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日期有二月初八、四月初八、腊月初八等三种说法,中国采四月初八说。佛教说:摩耶夫人怀上悉达多,按照习俗回娘家分娩。四月初八,她途经蓝毗尼园,暂作休息。她走到一株无忧树(阿输迦树)下,突然,一条树枝自动靠近她。她伸手握树枝,端然站立,悉达多从她的右胁出生。两(一说九)条龙立即向悉达多口喷香水,为他洗浴。悉达多即刻便能走路、说话。他的胸前有七处卐(wàn)字符号,代表吉祥万德。他向四方各走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吾独尊。"(《五灯会元》卷1《释迦牟尼佛》)因此,我国寺院在四月初八举佛像游行,举行浴佛法会,在大殿中安放一个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童子立像,僧人用香水沐浴童子像,或用湿布擦洗佛像。世俗制作香花宝幡,举行歌舞杂技表演。

  佛诞节影响世俗,逐渐形成庆生辰民俗。我国关于生辰的确切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九月丁卯,其子鲁庄公出生,取名为"同",因为父子生日相同。这是春秋时期的事例。战国时期的事例有:《史记·孟尝君列传》载"以五月五日生"。《楚辞·离骚》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屈原说自己生于寅年寅月(夏历正月)庚寅日。尽管那时习俗和节令不少,人们却不曾将庆祝生辰列于其中,直到千年之后的隋唐时期,才出现了庆生辰活动。正式记载的庆生辰活动,最早是在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当时隋文帝63岁,下诏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内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断屠。"(《隋书》卷2《高祖纪下》)这和后世的内容不同,其宗旨不在于自己的健康长寿或回顾经历,而在于追念父母。"哀哀父母"四句,出自《诗经·小雅·蓼莪》,为儒家崇奉,是孝道的理论基础。文帝由生日想到父母,想到生命之不易,为报答生育恩德,诏令全国在这天为他的考妣断屠吃素,以为他们追崇冥福。断屠是佛教精神,佛教最基本的戒条是不杀生。因此,这次庆生辰活动体现了儒佛合璧的精神,也为唐代规定出原则。开元十七年(729),张说等大臣上表请将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说:"孟夏有佛生之供","皇帝陛下二气合神,九龙浴圣","焉可不以为嘉节乎?"(《册府元龟》卷2《帝王部·诞圣》)唐人顾况《八月五日歌》也说:"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八月五日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全唐诗》卷265)都可以看出世俗庆生辰活动的制度渊源是佛教的佛诞节。

  2. 腊八节

  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在年终以禽兽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称为腊祭,夏历十二月遂称为腊月。佛教说释迦牟尼出家六年,采用苦行法折磨自己,于解脱痛苦一无所得,反倒晕倒在地。一位牧羊女用羊奶、鹿奶喂他,使他恢复元气。他放弃苦行法,下尼连禅河洗净污垢,在毕钵罗树下冥思苦索七昼夜,于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中国佛教因地制宜,把印度说法改成牧羊女用杂粮、水果熬粥救活释迦牟尼,于是在腊月初八这天诵经纪念,熬粥供佛,故腊八粥又叫佛粥。腊八粥通常用五谷杂粮、大枣、花生、栗子、核桃仁、杏仁等等作原料,用微火熬制。民间喝腊八粥渐成风俗,腊八节由佛陀成道节转化为民间节日。

  3. 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日)

  在印度,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是雨季,僧众游方乞食不方便,于是居住寺院中,专心修道,称为"安居"或"结夏"、"坐腊"。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僧众集合,互相检举违背戒律的言论行为,并认错忏悔,称为"自恣"。从此,僧龄增长一岁,故僧龄称为"僧腊"、"夏腊"。自恣日这天,世俗举行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思是解倒悬,是超度祖先的仪式。

  《佛说盂兰盆经》说:佛的大弟子目乾(犍)连用天眼看见自己的先母在饿鬼道受着饥饿的折磨,如处倒悬,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他立即以钵盛饭,借神通力量送给母亲吃。其母抓饭,刚送到嘴边,就化成火炭,不能食用。目连大哭,向佛请教解救其母的方法。佛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告诉他,施主只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设盂兰盆,"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佛即命众僧在受食前"为施主家咒愿",便可藉众僧威神之力,使施主"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已故]七世父母,离饿鬼[道]苦,生人、天[道]中,福乐无极"。

  《佛说盂兰盆经》西晋时译成中文,由于和中国的孝道合拍,受到人们的喜爱。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创设盂兰盆会,以后渐成风俗,成为国事大典和民间的孝亲节。宋元时期又由孝亲节变为鬼节,施主以钱财募僧人追荐死者。

  4. 诸佛、菩萨纪念日

  中国寺院流传一些不见于印度典籍的诸佛、菩萨纪念日。

  (1)诞生日

  正月初一,弥勒菩萨。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二月二十一,普贤菩萨。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七月十三,大势至菩萨。七月三十,地藏菩萨。九月三十,药师佛。十一月十七,阿弥陀佛。

  (2)成道日

  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腊月初八,释迦牟尼。

  (3)出家日

  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