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宣传

  士大夫对于佛教和僧人,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他们为佛教的博大精深啧啧惊叹,一再由衷地表示自己的服膺态度。张说指出:"观夫广大无相者,空虚也。四轮(由空轮、风轮、水轮、金轮作用而产生世界,说已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倚之而住对微无体者,佛性也,万法因之以生。圣人有以见三界成坏皆为有壳,故剖之以戒觜。圣人有以见六趣(六道)轮回是无明网,故决之以定力。烁宝光之慧炬,而沛善利之慈舟;返迷途率于中道,猗横流登于彼岸。以言乎真实之要,总摄一乘;以言乎天地之间,曲成万物。大矣哉!道心包举,等太虚而无际;法教流通,弥旷劫而常在。"(《张燕公集》卷14,《唐陈州龙兴寺碑》)柳宗元也感叹说:"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柳宗元集》卷25,《送玄举归幽泉寺序》)于是他们孜孜以求,以至于皓首穷经,始得了悟佛教的底蕴。王维在《谒璿上人》诗中总结自己的经历,说:"少年不足言,识道年已长。事往安可悔,馀生幸能养。誓从断臂(一作荤)血,不复婴世网。……一心在法要,愿以无生奖。"(《全唐诗》卷125)羊士谔《郡斋读经》一诗,几乎是他的忏悔录,说:"壮龄非济物,柔翰误为儒。及此斋心暇,翛然与道俱。……圆寂期超诣,凋残幸已苏。"(《全唐诗》卷332)柳宗元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柳宗元集》卷25,《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刘禹锡说:"予策名二十年,百虑而无一得,然后知世所谓道无非畏途,唯出世间法可尽心耳。由是在席砚者多旁行四句之书(佛书),备将迎者皆赤髭白足之侣(僧人)。深入智地,静通道源,客尘(宇宙万象)观尽,妙气来宅(心),内视胸中,犹煎炼然。"(《刘禹锡集》卷29,《送僧元暠南游》诗序)于是士大夫便广泛地宣传佛教。
张说、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写了很多诗文来宣传佛教,李华、梁肃、白居易、段成式、裴休等人也是如此。崔恭为梁肃的文集作序,总结了梁肃的佛教著述生涯,说:"公早从释氏,义理生知,结意为文,志在于此。言谈语笑,常所切劘,心在一乘,故叙释氏最为精博。……归根复命,一以贯之,作《心印铭》。住一乘,明法体,作《三如来画赞》。知法要,识权实,作《天台山禅林寺碑》。达教源,周境智,作《荆溪大师碑》。大教之所由,佛日之未忘,盖尽于此矣。若以神道设教,化源旁济,作《泗州开元寺僧伽和尚塔铭》。言僧事,齐律仪,作《过海和尚塔铭》、《幽公塔铭》。释氏制作,无以抗敌。大法将灭,人鲜知之,唱和之者或寡矣。故公之文章,粹美深远,无人能到。……盖释氏之鼓吹欤,诸佛之影响欤!"(《全唐文》卷480,崔恭《唐右补阙梁肃文集序》)梁肃是天台宗信徒。他对佛教的理解和研究,达到了登堂入室的地步,超过了很多僧人。北宋僧人赞寧感叹道:我们僧人往往有不懂得天台宗大师湛然的理论的,而梁肃却"深入门室,见宗庙之富"。"《诗》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宋高僧传》卷6《唐台州国清寺湛然传》)至于裴休,不仅为僧人宗密的《法界观》、《禅诠》作注撰序,还将自己同禅宗希运的问答整理成《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一文,为宣传佛教出了不少力。

  士大夫之间,也以佛教相劝诱。李端年青时,崇尚神仙术,年老时,其友人畅当以佛教来开导他。他对佛教了解不多,却"心知必是",只是"未得其门",就写了首《书志赠畅当》的诗,把畅当比作前代熟知佛理的在家居士宗炳,来向他请教佛教教义。诗云:"少喜(一作嘉)神仙术,未去已蹉跎。壮志一为累,浮生事渐多。衰颜不相识,岁暮定相过。请问宗居士,君其奈老何?"(《全唐诗》卷285)

  士大夫还向民间宣传佛教。朝散大夫郏城令牛腾,曾经在边远地区牂牁做官,就"大布释教于牂牁中"。(《太平广记》卷112,《牛腾》条引《纪闻》)

  士大夫除了宣传佛教教义,还广泛宣传佛教人物。对于活着的僧人,或人品,或才学,他们备加推崇。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说:"旻上人天骨多奇,神情独王。法门梁栋,岂非龙象之雄;晋国英灵,即是河汾之宝。道尊德贵,所以名称并闻;尽性穷神,所以身心不动。"(《杨炯集》卷3)卢仝《寄赠含曦上人》诗说:"破锁推玄关,高辩果难揣。《论语》《老》《庄》《易》,搜索通神鬼。《起信》《中》《百》《门》(梵僧马鸣著《大乘起信论》,梵僧龙树著《中论》、《十二门论》,梵僧提婆著《百论》),敲骨得佛髓。此外杂经律,泛读一万纸。"(《全唐诗》卷389)对于死去的僧人,他们惋惜不已。严维《哭灵一上人》诗说:"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禅林枝干折,法宇栋梁倾。谁复修僧史,应知传已成。"(《全唐诗》卷263)林宽《哭栖白供奉》诗说:"侍辇才难得,三朝有上人。琢诗方到骨,至死不离贫。"(《全唐诗》卷606)

  士大夫的这些宣传,对于佛教的普及和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读书导航